李崢:科技冷戰為什麼行不通
新一輪中美經貿談判期間,特朗普對華為和5G發表了數個新的看法。特朗普在推特上稱,希望在最短時間內在美國見到5G甚至6G,同時希望美國能夠通過競爭取勝,而不是阻擋目前更先進的技術。在白宮接受中國記者採訪時,特朗普稱不想因安全因素封殺任何外國公司,考慮將起訴華為問題納入中美貿易談判之中來解決。
這些看法與美國政府先前在這一議題上的態度有明顯差異。據美國媒體報導,白宮原定將在2月份發布一份新的行政令,以安全為由全面禁止中國電信設備進入美國移動通信網絡。這份禁令將是2018年國防授權法相關禁令的擴大,正式將美國劃為中國通訊技術的禁區。然而,這份行政令遲遲沒有發布,特朗普的態度似乎也在發生微妙的變化。
除了美國之外,美國的一些盟友也在一點點地扭轉針對華為和中國5G技術的態度。新西蘭總理表示,該國不排除華為參與5G建設。德國政府一位高級官員表示,德國政府傾向於讓華為建設高速網絡基礎設施。英國國家網絡安全中心負責人稱,華為所構成的任何安全風險都是可控的。這些國家改變態度的主要原因是它們發現科技冷戰可能不是一項可持續的長期戰略。
美國國內科技冷戰的支持者認為,斷絕中國獲得歐美先進技術的途徑是阻止中國科技崛起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式。如果不能在新一輪科技革命發生前夜的當下實施這一策略,那麼美國將錯失最後的機會。這些人認為,出於共同的戰略安全擔憂,美國國內的民眾、產業界及海外盟友都會支持這一做法。
這種看法並不符合科技創新的基本邏輯,也低估了人性趨利的本能。一方面,科技創新需要自由的信息流、資金流和人才流,需要開放的創新環境。新科技的創業者們希望其產品和服務拓展到全球市場,不願意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擾。一旦新科技產品的海外市場受到局限,科技企業能夠得到的資金支持也會隨之減少,這反過來也會延長新產品投入市場的周期。
以5G為例,如果美國企業依據5G設計的產品和服務無法進入中國市場,投資者就會對這家企業的發展前景設定一個較低的天花板,降低對該企業的估值。這些企業的擴張速度就會減緩,從而可能被其他競爭者趕超。
另一方面,在互聯網時代,科技擴散的速度明顯加快。即便美國採取了強制性的手段阻止中國獲取先進技術,也很難限制這些技術被第三方轉手出售。在中美發生貿易摩擦後,阿根廷就成為了類似的第三方角色,從美國進口大量大豆,然後轉手將本國大豆賣給中國。
如果中美科技冷戰長期化,也會出現類似的第三方從中獲利。美國的應對做法只有不斷擴大技術禁運的對象,導緻美國新技術的海外市場不斷縮小,進一步削弱美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這會形成一個難以解決的悖論。
更為重要的是,科技冷戰不能解決導致中美科技差距不斷縮小的根本性因素。從5G來看,中國的高科技產業已基本擺脫了對美國和西方的追趕態勢,其自主研發能力正在逐步成熟。美國對中國採取科技遏制措施只會成為中國企業加速推動自主研發的外部動力。
中美科技差距縮小的另一個原因是美國忽視了科研投入和基礎科學投入的重要性。龐大的軍費開支限制了美國政府投入科技研發、投資新一代基礎設施的能力。與之相對,由於中國選擇了和平崛起的策略,其軍事開支一直約束在一個不會對財政帶來壓力的規模,這讓中國有更多社會資源投向民用科技研發。
特朗普顯然也看到了這些問題。科技冷戰從一開始就是一個刻舟求劍的幻覺,其策略的設計者認為歷史會重演,這種策略能夠像當年美國遏制蘇聯一樣成功。然而,當今的世界已經與50年前有決定性的不同。全球化已經讓世界各國形成了一個高度互聯的網狀結構,即便一條路被封死,其他道路仍然會通向終點。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載於「中美聚焦」
http://cn.chinausfocus.com/peace-security/20190307/37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