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添生:氣候變化、肥胖、營養不良如何息息相關?

2019-03-09
林添生
公共政策及事務顧問
 
AAA

WhatsApp Image 2019-03-08 at 11.57.15(1).jpg

身處富庶的香港,「糧食危機」似乎離我們相當遠,平日我們會接觸到的,就只是非洲兒童饑腸轆轆的新聞片段或圖片。

畜牧業排放嚴重 食物營養和氣候問題密不可分

全球人口有八分之一被界定為饑餓人口,有二十四個非洲國家面臨著糧食不足;同時,全球有超過二十億人口屬於過重或肥胖,北非地區更是全球其中一個肥胖問題最嚴重的地區。所謂「不患寡而患不均」,肥胖和營養不良都同時是全球面對的公共健康問題。

國際研究預計,直至2050年全球人口將上升至一百億,地球承受的生態和氣候壓力將比現時更大。專家將氣候變化、肥胖和營養不良並列為全球三大威脅,要解決便必須釐清三者互為影響的關係,對症下藥。

醫學期刊The Lancet以及關注全球糧食組織Eat Forum共同研究出《地球健康飲食指南》,目的是透過改變人類的飲食習慣,提升整體健康以及減慢氣候變化,達致可持續發展。現時全球四分之一的溫室氣體是由畜牧業產生,數十億頭牛隻所釋出的甲烷大大加劇氣候變化。《指南》建議全球的紅肉和糖分攝取量要減少一半,取而代之,蔬果攝取量則要增加一倍。

該報告亦倡議抑制畜牧業發展並將土地改作種植用途,這將為全球未來一百億人口提供足夠糧食,同時能達到可持續發展。除了改善環境,研究報告亦指出《指南》能將死於營養不良的人數每年減少一千一百萬人,嚴重的肥胖問題亦有望紓緩。

報告發表後,有批評指其建議的新飲食模式一方面未有顧及食物價格是否可被普羅基層承擔,一方面亦不切合亞洲人的飲食文化及營養需求。

多菜少肉非唯一策略 要配合健全糧食供應鏈

事實上,單憑「多菜少肉」的餐單亦未能全面解決公共健康問題,確保可負擔的新鮮糧食有穩定供應也是政策重點。

上文提及北非地區面對肥胖問題,其中一個原因是當地人民無法負擔較昂貴的新鮮食品,只能轉向食用較廉價的加工食品。然而,加工食品所含反式脂肪、鹽分普遍較高,長期食用會衍生過肥、高血壓等健康問題。長期病患已為各國醫療開支帶來沉重負擔,國際社會有必要採取措施增加新鮮糧食的生產,穩定供應鏈以及降低食品價格,這亦其實有助減少肥胖人口。

除了改變飲食習慣,提升食品安全對遏止由食物傳播的疾病及確保公共健康亦非常重要。食品安全問題在部分發展中國家仍然嚴峻,近年開始有人提倡運用物聯網科技提升食品安全。物聯網是指產品智能化並連接網絡,把數據即時傳送到平台作出分析和整理。在食品生產、加工、運送、銷售過程中,物聯網可利用溫度控制感應技術,收集運送及儲存環境的資料,計算出在不同環境下食品的保鮮期限,令生產商對供應鏈每個細節都較有掌握,及早發現食品安全事故風險源頭並加強防範。英國更有學者提出「食聯網」概念,透過收集個人日常飲食資料,和血壓、心跳等健康指標,為用家作出飲食建議。

氣候變化、肥胖和營養不良等全球問題,三座大山息息相關,要解決除了靠民眾改變習慣,促進各國合作和投放資源發展科技亦是必須考慮的。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