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健楚《上大夫堂》——幸得桑樹有良藥
某天,大夫在《詩經·小雅》看見「維桑與梓,畢恭敬止。」這句話時,觸動起一絲鄉愁。轉眼間,觸想起鄉下祖屋附近曾經有一棵喬木桑樹。
某年,同村某個兒時玩伴從桑樹上採摘桑椹,呈深紫紅色。他嘴巴一張開,將新鮮的桑椹往口裡拋,顯得津津有味。
「這是甚麼啊?這有毒的嗎?」頓時很驚訝地問他。
「這是桑子!沒有毒的。你要試試看嗎?」他回答時露出了紫紅色的舌頭。
那十年,家家戶戶的孩子不像這個時代那樣擁有豐富的零食。有一些口饞的小孩,便用自己的方式窺看鄰居的園地,摘下想吃的東西。被別人發現後當然就會拔腿就跑。
這是在童年的腦海裡,唯一一次殘存著桑樹和桑椹的畫面。
三月初開始,桑椹逐漸出現成熟。桑椹不見得像其他生果一樣能擺放良久,也不見得每家生果店都有貨源。於是大夫上班前常常先跑到樓下街市找桑椹。只要看到了,必然收入囊中。尋覓,竟成了生活的一種樂趣。
桑椹既是好藥也是好果穗,藥食同源。中醫太美了!她讓大夫認識到味甘性寒的它,為人補血,為人補肝腎,為人滋陰明目。怎能叫人不愛它?
桑葉與桑椹為鄰。春風吹拂時,桑樹上的桑葉在風中時而飄浮。中醫太美了!她讓大夫認識到味苦甘而性寒的它,為人潤肺,為人疏風清熱,為人清肝明目。一片綠葉,竟成了清代名方《桑菊飲》中藥配伍的君藥。兩百年來,你能知道有多少人曾經受過桑葉的恩惠嗎?不計其數。
桑枝與桑葉為鄰。可是它鮮有得到別人的注意。中醫太美了!她讓大夫認識到味苦而性平的它,為人祛風,為人通絡。雖然桑枝沒有桑葉長得耐看,也缺少了像紫桑椹一樣的甘甜,但是默默耕耘起來,又有哪個大夫不為它默默喝彩呢?
還有它——桑白皮。桑樹的根皮。它默默為桑枝、霜桑葉、桑椹輸送營養。與桑椹同是味甘而性寒的它,為人瀉肺平喘,為人利水消腫。生長在土地下,有如厚德載物!
閱讀歷史的人都知道,華夏文明自古以來極重農桑。種桑樹是培植蠶桑,有了蠶桑才有了經濟的脈絡,才有了絲綢文明的輝煌。
桑樹的一身都是良藥;桑樹的一生都在奉獻。
無論桑椹、桑葉、桑枝還是桑白皮,本是同根生,同一樹簷下守望相助。
無論黃皮膚、黑皮膚還是白皮膚,身為人,身為社會一員,身為地球公民,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一起向桑樹致敬!
附錄:
《桑椹》
性味:甘,寒。
功效:滋陰補血,潤腸通便。
應用:陰虧血虛證型。譬如:白髮,便秘,消渴。
注意事項:脾胃虛寒者慎用。如有疑問,請諮詢註冊中醫師專業意見。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