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夫。影評】李美:不是色情片,而是充斥隱喻的文藝片!
《三夫》談一個妓女故事,電影宣傳更指這是「衝擊香港最大膽性尺度奇情III級片」。惟必須強調,觀眾倘抱看色情片心態入場,很可能提早離場;因為,這不單連情色片也不如,更是一齣不折不扣的文藝片,以至充斥隱喻的政治片!
其他文章-
【我們・異。影評】李美:近年最強驚慄片!但……
【流浪地球。影評】李美:除卻特技 乏善可陳
【為副不仁。影評】李美:認真的影帝 不真的電影
以為導演陳果轉行拍色情片,已是一個天大誤會。《三夫》既是陳果繼《榴槤飄飄》和《香港有個荷里活》之後「妓女三部曲」的最終章,其實也是《香港製造》、《去年煙花特別多》、《細路祥》的「九七三部曲」的延伸;走筆至此,本片的主題若何,大概不言而喻。
《三夫》政治隱喻之多,堪稱貫穿全片。事實上,除了同涉妓女元素,因而被撥入「妓女三部曲」,本片絕對可被視為「九七三部曲」的「第四部曲」。只不過,陳果或有「三」字情意結吧,所以冀用「三部曲」來劃上完美句號,就連本片命名亦用上「三」字......可是,話說回來,電影取名《三夫》,實非陳果個人意欲使然,而是存在著客觀因素——「三夫」之謂,本身也是一大政治隱喻。
電影贏盡各大頒獎禮提名,包括最佳電影、最佳導演之類,但要數片裡真正「最佳」,肯定屬於主角曾美慧孜。相信看過小美精湛演出的,都會對她獲封影后心悅誠服、甚而五體投地——即使她的對手亦然。單是表情、動作,曾美慧孜已淋漓盡致地將角色演活,這實教一些連對白都唸不好的演員情何以堪!也莫說,她怎樣在片裡全面豁出去了。如果說,《香港製造》成就了李燦森,《三夫》則是反過來,很大程度由曾美慧孜成就;倘若無她參演,電影效果恐怕差天共地。至於,戲中其餘男角的幽默與諷刺,雖也帶來相當驚喜,但就遠遠不及小美驚艷。
然而,《三夫》始終太過艱深,一般觀眾或嫌難啃。其中,政治化隱喻太多就非好事,尤其前段硬插不少本地化畫面,突兀之餘更破壞了電影節奏,剪接處理亦顯支離破碎;直到中後段,劇情才相對順暢起來。加上,本片跟最近的《逆向誘拐》及《G殺》一樣,犯上「掛羊頭賣狗肉」的大毛病,均以相對賣座的懸疑、奇情、以及妓女等題材招徠,背後實質卻為掩護政治寓言……
無論如何,筆者最後必得溫馨提示:這是一齣具有深層意義的電影,觀眾入場前誠須做好心理準備;否則,似本人所看場次不少人提早離場,就不但浪費自己時間,也阻礙其他觀眾觀看呢。
(注意,以下完全劇透,有雷)
由上述「三部曲」到《紅van》,陳果都滲入了自己對時局的看法——有曰:不談時政的陳果,就不是陳果了!
要談《三夫》的政治隱喻,第一件事必先釐清喻體和本體是啥:很明顯,故事裡的妓女小妹,乃用來比喻香港。
觀乎《三夫》的壓軸一幕,誠不難看出本片的政治點題。小妹(曾美慧孜 飾)跟她的三位丈夫,乘著船於港珠澳大橋旁飄泊,面對前面灰濛濛的景象,「老三」四眼佬(陳湛文 飾)問「我們要去哪?」其他人俱答不知道。難道這不是暗示了,香港的前途同樣迷茫?「九七三部曲」所談的,正是香港對九七回歸的迷茫;現在,陳果則於回歸廿餘年的時間點,再談香港對前景以及大灣區的迷茫......此幕之前,電影也加插了不少大灣區訊息。所謂「盧亭」傳說,無疑進一步確立了小妹身世隱喻,一如最近許多其他作品,均將盧亭人視為香港及蜑家人始祖。
好了,若然小妹等於香港,那麼「三夫」又到底比喻甚麼?考慮到,由陳萬雷和麥強飾演的兩位漁夫,與小妹存在亂倫關係,亦即連女兒都姦,這就不難聯想到,他倆分別象徵港英政府和北京政府......在陳果眼中,或覺得兩者皆有「操」香港吧!至於「老三」四眼佬?則大概是香港人,因為他一心想拯救香港,包括將小妹迎娶「私有化」,不容她再被強姦或出來接客;可惜,「老三」最後還是無可奈何地,只能眼巴巴讓小妹再度賣身......
小妹身患兩病,一是性癮,二是智障,兩者也隱喻了香港的病。
小妹的性需求,可看成是同屬形而下的金錢需求;事實上,資本主義下的香港,豈不無時無刻都在「發錢寒」,人們只懂得向錢看?當兩位漁夫都滿足不了需求,老三亦對此需求疲於奔命,便唯有找外人給她身體「撒錢」,最後甚至要駕船「一路向西」到大灣區尋找「生意」。他們不欲治好她的病,因為一旦病癒便再「無利可圖」,就連「老三」亦然;畢竟,「香港人」也視「香港」為「生財工具」罷……
小妹的智障,既折射了她對金錢追求的「純粹」,也諷刺了香港的有口難言,包括沒有自主自決能力......其實,小妹也深受性癮煎熬,她以木瓜自娛的「由愛到恨」,甚而將木瓜弄得稀巴爛,便鋪排過渡了她最終對性的「覺悟」,即客人早洩時驚覺自己「搵快錢」的「空虛」——從來,她都沒有得到形而上的滿足。因此,她才奮然脫衣解放自己,還本能地爬進海裡去,只是最後仍被「三夫」漁網所擒,智障的她注定續受他們擺佈.....
電影以「海陸空」串聯一切:「海」便代表了自由,戲裡反復強調描述,此乃小妹除性以外最嚮往、最渴望的,這亦為電影本身最高舉的形而上價值;「陸」是象徵上岸,但上樓卻不代表安穩,因為香港居住難、貴、擠,由公屋到貨車內的性愛均屬貼題場面;「空」理論上是最高級的,惟也等於「空虛」,而這正是小妹及香港的處境——即使性方面富有,卻填補不了內心空洞,尤其在沒有自由的基礎上......
電影開首以沈從文的「世間最美的東西都是不真實」入題,正正貫徹全片對前途迷茫的「虛無主義」主調。雖然,比較《香港製造》和《去年煙花特別多》等最後都涉「自我毀滅」,又或涉及對外肆意發洩不滿情緒之類,《三夫》的「虛無」無疑相對少了破壞性;然而,有謂「哀莫大於心死」,「香港」的喻體由暴風少年、退伍英兵之類,進一步淪為性癮兼智障的妓女,難道不是沒有最悲、只有最悲?
陳果接受訪問時,縱然強調「你如何解讀是你的事」,甚至說「或者乾脆把它看成三級片吧!」惟他也補充:「我的電影一直貫徹對社會和人文關懷,這一定是反映我對目前香港的觀感。」難道,這不是一種欲蓋彌彰,「不認不認還須認」?豈不承認了《三夫》存在政治隱喻?
確然,陳果本身並沒以「作者已死」角度來看《三夫》,即是「當作者的主觀意志不存在,任由觀眾各自演繹電影」;相反,愈看他的訪問,則愈見他想引導觀眾深入解讀本片,甚至可以說,他其實深怕觀眾看不懂電影,以致誤讀了他的作品。
例如,陳果在談及盧亭傳說時,坦言這為幫助曾美慧孜了解角色,讓她將小妹聯想成一條魚、甚至是半人半魚,更指曾經想拍一幕海豚跳上船、小妹攬著牠的場面,惟最終擔心表達太明顯、以及無資金做特技而沒拍,此外他還表示,戲裡故意避開人魚化的具體形象,目的是避免電影變為《忘形水》之類。問題來了:他親自開口解說後,究竟觀眾要怎樣看待相關設定,當是存在過還是不存在?應否加入相關情節來理解電影?畢竟,陳果講這番話的對象,不是電影觀眾還有其他人嗎?只能夠說,陳果公開相關考慮,變相是將沒拍出來的元素,間接地印到觀眾腦海裡去;難道,這不是為了加強觀眾對電影的了解嗎?另外,陳果也親自解釋了「空」,表示這部分的畫面褪色,是回應了沈從文的引子--換言之,就是前途迷茫的「虛無主義」。
可以說,陳果前作《香港製造》之所以一鳴驚人,乃結合天時、地利、人和等諸多因素促成;陳果一而再地將「前途迷茫」的模式複製,不必諱言,這才是真真正正的「食老本」,《三夫》正是一齣舊瓶新酒作品。當然,抱有類近政治立場者,誠不難對電影再三叫好;但以戲論戲,單就藝術而言,如前所述《三夫》除曾美慧孜之外,就沒甚麼特別亮點可言。
要論本作之不同,主要僅限兩點。一是不再談身份認同,因為盧亭人小妹終於有了「香港人之祖」的身份,從而曲線呼應近年本土派潮流,再沒「九七三部曲」的身份模糊。二是妓女再非限於「北姑」,不似「妓女二部曲」以至《餃子》等的內地女性都要出賣身體,而是改由鄧月平所演的港青北上大灣區賣淫,繼而映襯出最新香港人相對內地人的下流化......凡此種種,只算是「與時並進」,而非藝術層面的「升級昇華」。
總之,《三夫》聲勢很猛,好像有股電影愛好者不可不看的魔力;可是,看過以後,除了欣賞到曾美慧孜的演技,步出戲院只怕有種不看也沒損失之感,反正都跟陳果系列前作差不多罷。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