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淑明:新科技創新機遇
人手不足的問題已遍及各行各業。前陣子,便有大批護士和醫生因為工作壓力爆燈,上街遊行申訴公立醫院人手嚴重短缺。
護理業人手不足已持續多時。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早前在網誌指出,香港現時的資助安老院約有18%的個人護理員空缺,估計到2041年,更需要額外三倍的護理人手。
建築業同樣是重災區,香港建造商會於去年4月做的一次調查,發現勞工不足接近8%,遠較2017年的5.47%為高,部分工種如木工及鋪瓦工更有逾五成的工人短缺率。
不少行業不但「難請人」,還無法招攬年青人入行,逐漸呈現行業老化現象,護理業便有逾半數護理員年過五十歲,的士、公共小巴和專營巴士司機的平均年齡分別為58歲、56歲及54歲。保安工作也有類似情況,2018年中保安局的統計顯示,持有保安人員許可證的年齡百分比,55歲或以上各個組別的人數均錄得上升,惟18至54歲的組別則全線下降,可見人手老化已不是單一情況,當局需加以正視。
行業老化的問題既複雜又迫切,各界為改善情況,紛紛探究以AI、物聯網(IoT)、大數據等創新科技解決問題。台灣便有醫院引入物聯網技術,運用不同的智能裝置,減省部分醫護人員的職務,提升醫療效率。
其實,越來越多企業考慮利用新科技管理業務,同時積極聘用相關的專業人員,衍生不少全新工種,這些工種正需要具備新思維的年青人參與。
剛發表的《財政預算案》就人手不足的問題,提出了不少措施,當中有推動建造業工程監督系統數碼化,以加強工務工程項目監管水準和效率,又計劃撥款二億元,鼓勵社福機構添置科技產品,提升護理服務。科技本因應人類所需而發展,跟社會民生密不可分,希望大家可以善用科技,排解社會難題之餘,更創造更多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