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觀察/令和,勿因口舌之快令之不和

2019-04-04
吳志隆
全國港澳研究會成員
 
AAA

jp1.jpg

日本政府日前宣布新年號「令和」,華文媒體圈也熱鬧了一番,由媒體專家到網民都意見紛紜,大概都離不開一個「主旋律」:日本新年號與中華文化的關係。

認為日方有意切割中國(文化)大概是比較「主流」的說法,厲斥日本「去中國化」,首相安倍晉三的政治居心叵測。香港中文大學日本研究學系主任吳偉明認為,「令和」典出日本本土典籍《萬葉集》,反映安倍晉三有意加強國家主義,以及「去中國化」。台灣的旅日作家劉黎兒也有類似的觀點,認為這是歷史上首次排除中國典籍,是安倍政府的「日本中心主義」的表現。有的內地網民甚至認為這是日本民族在文化方面的「數典忘祖」,在政治上的右傾路線。

華文媒體對「令和事件」有兩種聲音

在同一時空下,華文媒體對「令和事件」有另一種意見,認為「令和」顯示日本還是與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終歸走不出恢弘的中華文化。有內地媒體對日本更改年號有這樣一篇文章:〈日本新年號「令和」無法抹去中國痕迹〉,指「令和」雖出自日本詩歌集《萬葉集》,但該書仍源自漢典,用漢字寫成,雖然「令和」是日本歷史上首個源於日本古籍的年號,「然而,《萬葉集》與中國古典文化之間卻有着不可分割的關聯」。嗯,無論大和文化如何千變萬化,還是離不開中華文化的「如來佛掌心」。

上述這些都是對「令和事件」的立場與意見。但筆者想討論的是,這樣的立場與觀察將對當代中國有何影響?筆者好奇的是由「令和事件」折射出的中國國民心態,為何他國改個年號,中華媒體圈要如此熱議?

為何中國人民的情感總是容易受傷?

筆者認為,歷經共和國40年的改革開放,當代中國人已大致享受到物質的小康生活,但國民心態仍相對是脆弱的,特別當外國發表與中國相關的負面言論時,華文媒體很容易形容對方在「傷害中國人民感情」,為何中國人民的情感總是容易受傷?這個問題值得整個民族與當代中國人注意。當中國政府致力發展國力,擴大國際影響力的同時,做為一個中國國民(甚至是華裔子弟)又將以一種怎樣的心態與世界共處?

世界對中國會有不友善、會有不平等、會有不重視、會有不了解,但作為中國人,我們該怎樣面對這些讓人不舒服的世界眼光?

今天,有不少中國人相信「中國崛起」、「厲害了我的國」,然後用一種妄自尊大者的心態來俯視世界?!相信中國「今天世界第二,明天世界第一」,可以用錢買起全世界?!相信中華文化淵遠流長,影響深遠,天下萬邦的文化均源自中國?!這恐怕是一種用極度狂妄來掩飾自己的極度(文化)自卑心態,與今天中國的穩步發展的目標並不相配,政府有必要警惕部分國民自我膨脹的心態。

而在同一時空下,有另一批中國人仍生存在「東亞病夫」的陰影下,認為中國在各方面仍遠遠落後於世界,外國的月亮特別圓,中國的一切都很落後,這也是一種不可取的自卑心態,與穩步發展的態勢也不匹配。

國民心態應隨國力同步發展

許多東西是不可改變的,但我們能夠改變的是看待萬事萬物的心態。

筆者看到「令和事件」中的各種意見,唯有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對記者的回應最為可取:「你(記者)提到的事情(日本改年號)是日本內政,我們不作評論」。

中日關係有十分複雜的歷史背景,他國之事,若過多解讀,甚至逞一時口舌之快,徒令兩國失和,又有何益?又豈是「令和」的本義?

有內地網民留言表示,「為什麼不能給採用漢字的日本一點自己的空間,硬要說『令和』有『無法抹去中國的痕迹』?」尊重彼此的空間,這才是政府應該推廣的「中國自信」。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兩個村爭來爭去,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但爭沒用,要以事實說話,問題就在標準上。現代社會講科學,污水是髒水,對人體總是百害而無一利,但人體和自然界都有凈化能力,只要自然和人能接受就符合科學。那麼,就需要一個各自都能接受的標準。

    紀碩鳴  2023-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