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俊文:空置稅睇得唔打得
林鄭政府在去年六月公布將會引入一手樓空置稅,作為催使發展商盡快將新落成單位在市場發售,紓緩單位供應緊張問題。運輸及房屋局在星期一正式向立法會房屋事務委員會提交文件,建議訂立《差餉(修訂)條例草案》,不少立法會議員均對目前草案建議有保留。
目前草案修訂建議,將會涵蓋獲發「入伙紙」達12個月的一手住宅單位,假如12個月仍未成功發售,將會收取「額外差餉」(即空置稅),而金額為應課差餉租值兩倍,違例的發展商管理層最高刑罰更可判囚。有政黨人士在之前積極爭取政府設立一手樓空置稅,希望透過新稅項設立和市場機制,增加住宅單位供應量,抑制樓價升幅。可是,空置稅表面的市場機制邏輯看似行得通,但實際落實過程效果有限,對樓價走勢和樓市交投影響不大。
根據目前政府數據顯示,截止去年3月,市場的一手樓空置單位達9000間,大約是每年私樓單位供應量的四分之三。當然,單從數字來看,推動一手樓空置稅就可以迫使發展商釋出有關單位到市場,增加市場的交投,也可以透過增加供應達到樓價升幅緩減的目標。可是,根據商界議員的描述,9000間空置單位本身存有不少為服務式住宅,而且更有新落成單位就算取得「入伙紙」,也未必可以短時間內取得「滿意紙」以完成交易。因此,政府處理空置稅問題,確實需要加入上述考慮因素,完善整個立法問題。
政府推動一手樓空置稅,而非成效可能更顯著、有助增加稅收的二手樓空置稅,相信因為考慮到香港目前的狀況難以監測單位的使用情況,就算監察水錶、電錶的數字起跳,也未必可以完全準確用作監察單位是否空置。運房局目前將全數心力放進一手樓空置稅,可以理解但政策不一定會造成政府和公眾所想達到的效果。要處理樓價或樓市供應問題,始終應該從實際的供應量著手,才可以更快和根本地解決供求,而非一心一意只想利用空置稅釋放潛在供應量。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