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崢:波音停飛事件對中美關係的啟示
兩架波音737 Max 8客機在不到五個月時間內接連出事,造成近350人死亡。飛行數據顯示,兩次事故有明顯近似之處。外界認為事故或許與該型號客機的軟件系統缺陷有關。在3月10日埃塞爾比亞航空公司墜機事故發生後不久,包括中國在內的多個國家宣布停飛737 Max 8客機,美國也最終加入其中。中國民航局已於3月21日起暫停頒發波音737 Max8的適航證,這意味著在充分消除疑慮前,該型客機無法進入中國市場。
中國航空管理部門將乘客安全優先作為處理原則,這種做法得到了一些國家的支持,也引起美國的質疑。一些美國媒體認為,中國停飛決定過於倉促,而暫停引進波音該機型或許是一種談判策略。這些不符合實際的猜測使中美貿易談判複雜化,可能引起兩國都不希望看到的連鎖反應。
此次事件涉及到一些中美關係新領域,帶來一些值得深思的啟示。首先,波音停飛事件體現出中美兩國在航空安全問題上的不同標準。中國對於涉及人身安全的產品安全問題有著比較低的容忍度。一旦有足夠的合理理由認定產品存在嚴重瑕疵,中國監管部門往往會立刻採取行動,避免隱患造成真正的災難。氣候、操作失誤不足以解釋兩架同型號客機在短時間內出現墜機事故,設計缺陷是更有可能的原因。這種情況之前也曾出現。在2009年法航447號航班空難中,A330客機的皮託管設計缺陷就是事故發生的主要原因。外界猜測,波音737 Max可能也存在軟件系統、感應系統的設計缺陷,從而讓飛行員和飛機自動駕駛系統發生錯誤。美國則對航空安全有著更大的寬容度。在最終確認設計缺陷存在前,美國監管部門不願過早做出決定。此次美國宣布加入停飛是在特朗普總統的直接命令下,即便如此,特朗普的決定也在美國國內引發了不同的聲音。
中美兩國的標準不同容易產生誤解。美國不能理解中國對客機安全的高度敏感,不能理解中國的快速行動是為了避免民眾對於航空安全的恐慌。一些中國民眾也認為美國的反應遲緩是為了庇護本國企業,而不是一種專業性角度。這些誤解會影響到兩國對於這一事件的後續解決,中國監管部門再次允許引進該型號客機將面對更大的輿論阻力。
其次,這一事件體現出全球化產業鏈所帶來的複雜安全問題。波音公司雖然是美國的企業,但其生產鏈遍布全球。波音客機有大量的設備和軟件外包給第三方完成。有媒體稱,此次存在安全隱患的軟件系統可能是由外包的第三方完成,波音公司沒有完全掌握其所存在的風險。
全球化無疑是推進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但也讓產品安全問題變得更加複雜。全球化產業鏈上的安全風險並不能簡單用國別、價值觀、是否符合西方市場經濟標準來判斷。這種安全隱患廣泛存在,需要通過國際合作及專業性技術標準才能得以解決。美國以產業鏈安全隱患為理由,在美國市場封殺中國企業華為。然而,美國企業也同樣存在類似的問題,甚至已經引起了災難性的後果。
最後,該事件體現出自動化、人工智能所帶來的安全風險。美國總統特朗普稱,飛機正在變得更加複雜,飛機不再需要飛行員而是麻省理工學院的計算機專家。這些說法有些誇大,但也反應出一種新的趨勢。波音737 Max客機是當今世界上最先進的大型客機之一,其技術進步主要體現在先進的控制和軟件系統。飛機的研發者們希望運用更多的自動化和人工智能來讓飛機變得更加安全,更加可靠。但實際上,這種願望可能適得其反。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中,各國製造業的主要方向是將人工智能引進產品,創造出更多更智能的家用電器、電子設備、汽車和飛機。但是,這種進步也將更多決定權交給了人工智能的黑箱,如果出現事故,調查人員也很難找到真正原因並做出修補。這些問題會削弱人工智能產品的可靠性,這是中美面臨的共同問題。
此次中美經貿談判中,兩國的重點是解決貿易、知識產權等傳統議題。但與此同時,兩國也需要開啟新的合作機制來解決上述這些新問題。航空安全事關重大,美國應當對波音存在的問題進行系統、全面、透明的調查,重建各國對該公司和美國製造的信任。中美兩國也應當就如何處理類似的產品安全問題達成諒解,避免將問題政治化。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載於「中美聚焦」
http://cn.chinausfocus.com/finance-economy/20190408/38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