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事‧情》50年代的「蒲點」:涼茶鋪

2019-05-03
 
AAA

WhatsApp Image 2018-09-28 at 13.22.20 (2).jpeg

講起飲涼茶,每個香港人都好似變為醫生:濕熱,飲廿四味;便秘,來支火麻仁;清肝,選擇雞骨草;感冒,首先搞清楚熱感定寒感,再對症下藥。

南方潮濕多雨,容易感覺「周身唔聚財」,所以民間流行用草藥來煲水飲,生津降火,是為涼茶。涼茶店在上世紀50年代興起,當時電視還未普及,而涼茶店普遍都有電視和點唱機,付出一、二毫子叫杯涼茶,便可坐半天看電視,聆聽歐美流行音樂,因此不少年輕人將涼茶鋪視為「蒲點」及約會勝地。而且涼茶鋪店主多數對中醫略懂一二,於是這裡便發展成為一個集醫療、社交、娛樂於一身的空間。

19.png
圖:中環70年老字號的涼茶鋪,出名蔗汁糕,清甜可口,煙煙韌韌。

時移世易,隨著租金上升,愈來愈多涼茶舖兼賣小食、甜品等,增加利潤。更有新式涼茶鋪,不用玻璃蓋瓷碗,改行工業化路線,售賣樽裝涼茶,雖然攜帶方便,可以長期存放,但不是每日新鮮煲。

新式涼茶主要在糖分上下功夫,有不少北方人來香港以前,都以為涼茶是甜的,中醫學講師表示,糖分會減低涼茶去濕熱的功效,而且新式涼茶多放在雪櫃冷藏,在中醫學上,飲用冷凍飲料會傷害脾胃。

e9c5a25cf0f40577be2fed7ae48e8fb3.jpg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