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達:「新九評」對美仍留餘地

2019-06-05
李伯達
香港媒體主筆協會會員、福山智庫研究員
 
AAA

9a.jpg

「你們撕毀的合同不是幾個、幾十個,是幾百個……你們傾伏爾加河之水也洗不盡對中國人民欠下來的債!」上世紀六十年代初,中蘇關係惡劣,由《人民日報》和《紅旗》雜誌以編輯部名義,連續發表九篇文章,對蘇共的內外政策全面展開抨擊。當年播音員夏青和齊越鏗鏘有力、抑揚頓挫地播出「九評」,仍令經歷過那個年代的國人記憶猶新。

半個世紀之後,也即今年五月十四日至二十二日,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又一連刊出署名「鐘聲」的九篇評論文章,對象轉為美國,被稱為「新九評」。「鐘聲」意指「中國聲音」,亦有「警世鐘聲」之意。文章副標題均採用「可以休矣」體,氣勢磅礴,包括《「美國吃虧論」可以休矣》《「加徵關稅有利論」可以休矣》《「中國出爾反爾論」可以休矣》《「美國重建中國論」可以休矣》等。

當年的「九評蘇共」,背景是赫魯曉夫上台之後,全面否定史大林,反對個人崇拜,並且提出「全民黨、全民國家」,中共為爭奪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領導權,維護毛澤東的絕對權威,激烈批判「赫魯曉夫修正主義」。

如果說「九評蘇共」是共產陣營內的意識形態論戰,那麼中美貿易戰之下的「新九評」,固然有反駁美國的種種指責,亮出中方底線之意,但北京無意在國際上掀起論戰,對象顯然以國內為主,希望能夠「統一思想」。

毋庸諱言,在黨內和國內的精英階層,對美既有強硬派,也有綏靖派、「恐美派」。「新九評」旨在呼籲黨內消除歧見,做好「持久戰」的準備,亦希望國人眾志成城,展開「新長征」。

曾經發表「中美夫妻論」的全國政協主席汪洋,五月會見台灣媒體代表,強調台獨勢力把寶押在美國人身上是行不通的,大談美軍在朝鮮戰場上對抗中國志願軍也沒取得優勢,儼然由「鴿派」轉為「鷹派」,正是整個政治形勢和氣氛的改變。

不過,「新九評」和「九評」不可等量齊觀。從形式而言,「九評」是《人民日報》和《紅旗》雜誌以編輯部名義,其實是由毛澤東授意,時任中共中央書記處總書記鄧小平、政治局委員康生主持起草,屬於最高層次。「新九評」雖然署名「鐘聲」,但仍只是《人民日報》的評論員,不可同日而語。

當年「九評」發表之後,中蘇正式決裂,兩國關係一落千丈,甚至在珍寶島爆發邊境武裝衝突,直至一九八九年關係才正常化。如今的「新九評」並非希望與美國決裂,更不會擴大到武裝衝突的局面。

與「九評」點名痛批「赫魯曉夫修正主義」不同,「新九評」態度雖然強硬,仍然留有餘地,不把話說死,對特朗普不點名,為兩國元首留下迴旋空間。六月底的大阪G20峰會,習特會仍然有望登場,雖然不可能達成重大共識,但可緩和緊張的氣氛。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