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詠紅:南方經濟勝過半邊天
西湖西南面山區龍井村的大媽一邊送我下台階到路口等車,一邊叨叨地說:「晚上還要給外孫上英語課。」她略帶埋怨地形容,女兒女婿下決心只要一胎,傾其所有培養一個孩子成材,除了平日吃用,餘下的收入全投資在孩子教育上。
我納悶了,這漫山坡地種龍井茶樹的農村,哪裡有小孩上英語課的學堂?性格爽朗的大媽又快又精準地解釋:「對着電腦一對一視訊對話。」
我楞了一下,再問:「您說您外孫多大了?」大媽不假思索回答:「剛過3歲、38個月。每天一小時英語課,17個月就開始學早教,周末還要學樂高。」
這「學樂高」又是什麼玩意兒,不就是積木嗎,還需要上課學?大媽說她也不知道,反正女兒女婿要給孫兒學這學那,她只能配合。
我後來上網找了資料,才知道自己孤陋寡聞,原來樂高班自2017年以來在中國城市遍地開花。小朋友能邊玩兒邊吸收幾何、對稱、機械等概念,了解各種構建與結構的功能。4歲以後的課程還會引入傳感器系列和機械教學,比如齒輪、燈光、聲音、振動傳感器等,之後再升級到樂高機械人編程……
這麼高級的課程學費也不菲,在杭州學樂高的費用從一年五六千(人民幣,1000多新元)到過萬都有。
大媽家人對下一代的傾心培養,折射出江南一帶的富裕與價值觀。連山區居民都不讓下一代輸在起跑線上,大城市裡家長對孩子教育的重視,更不在話下。
有在大學當教授的學者說,現在還流行中小學生英語辯論賽,上海的英語思辨集訓營學費可高達10萬人民幣;他自己把兒子送到韓國學打棒球,費用8萬元人民幣。
將這些現象綜合起來,在中美貿易戰打打停停進行了快一年的此時,我在中國江浙、北京一帶旅遊,市面上看不到經濟不景氣的影子。雖說在精神層面上,幾乎所有老朋友新朋友都一律抱怨各種管束越來越多,包括沒有發聲平台,大學教授申請出國變得困難等等,但在經濟方面,大家發財的空間雖有減少,物質生活還談不上不足,一般人該花的照舊花、該玩的照舊玩,這一點,在倚重市場力量與民營經濟的南方地區尤其明顯。
據報道,中國國家發改委副秘書長任志武去年12月在第二屆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高峰論壇上說,自2013年以來,南方經濟在全國經濟中的佔比從2013年的57.4%快速上升到2018年上半年的62%,北方經濟的佔比則下降到38%,中國經濟出現增速「南快北慢」,總量佔比「南升北降」的格局。
中國媒體由此拋出「南方碾壓北方」這個打眼的概念,並指出人才、資金都在往南聚集。例如2018年全國各省人口凈流入量排名前三是廣東、浙江、安徽。在全國城市競爭力排行榜上,北方只有北京和天津能與深圳、上海、廣州、蘇州、南京等境內南方明星城市一較高低。東北三省經濟近年更是萎靡不振,2018年,中國東北經濟總量的全國佔比只達到6.3%,不及1978年時的一半。
中國的地方經濟版圖似乎回到古代,北方出政權和意識形態,南方出物產的格局,有人說,這說明南方的精緻文化自古以來皆敵不過北方的強悍文明。不過,整體而言,這再次凸顯中國經濟體量龐大、緩衝空間大、韌性強的事實。
在中美貿易戰打打停停一年多後,數據顯示,到目前為止,美國在貿易上的損失較為慘重,對中國的負面效應則相對滯後。如果貿易戰繼續深化下去,中國多個城市歌舞昇平的盛況必將減色,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也可能無法實現。不過,貿易戰若真演變為持久戰,首先受不了的未必是中國,很可能是美國。毋庸置疑,中國當前是國內與國際問題疊加,香港問題變得棘手,但它也依靠慣性繼續「長個頭」,繼續在科技與下一代身上加大投資,再過10年誰知道又會培養出多少人才。
一名學者就樂觀地說,別看大家現在對各種管制與束縛叫苦連天,但中國國家大、慣性強,忍一忍,過了這一陣情況就會變好。他相信舉國從上到下都沒有耐力長期折騰,我也傾向認為如此。
文章轉載自《聯合早報》。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