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向偉:中美貿易戰:中方強硬派逐漸得勢
中美貿易戰開打以來,中國官媒這一年多的表現可謂能伸能屈,竭力營造一個有利的輿論環境。
中國官媒今年報道的重點是貿易衝突升級對美國經濟的影響,至於中國經濟因此可能會遭受的負面影響,則鮮有提及。因此就有了這樣一則玩笑,稱中國官員關心的是美國人民的疾苦,而不是中國人。
5月中旬談判破裂後,中美雙方相互指責並相互加徵關稅。中國官媒此時突然火力全開,對美方展開了炮轟之勢。官媒的評論指責華盛頓對北京極限施壓,誓言中國人民不會向美方無理要求屈服。評論還援引史實稱,孱弱的中國曾遭受殖民者的蹂躪,這樣的恥辱史不會再重演。在重大歷史關頭,中國政府總是善於打民族主義這把牌,且屢試不爽。中央電視台影視頻道甚至改變原定的播出計劃,重播以抗美援朝為背景的反美電影。
有意思的是,在習近平主席與特朗普總統6月29日會晤的前夕,中國官媒機構包括人民日報、新華社和光明日報,突然調轉槍口,對國內呼籲用對美讓步來結束貿易戰的「一小撮」猛烈開火。
人民日報旗下的人民網上月曾連續6天發表措辭嚴厲的評論,不指名地批評國內一小撮人不愛國,反而去散布事關中國對美貿易戰立場和決定的有害或誤導性言論。新華每日電訊報的一篇評論稱,那些要求對美妥協的人,與兩軍對壘時「手榴彈向後扔」的人無異,並指責這些人卑躬屈膝,毫無骨氣,他們要麼恐美要麼崇美。
中國官媒的這波操作值得關注。這至少說明,在中美貿易戰打打停停、對華鷹派主導下白宮的不確定性等因素的影響下,中國政府高層的強硬派逐漸得勢。
巧合的是,在中國官媒抨擊國內有人恐美崇美之時,政府也展開了一場整治崇洋媚外不規範地名的行動。在過去幾十年裡,地產開發商熱衷於用美國地名來命名辦公樓和住宅小區,如加利福尼亞、曼哈頓或夏威夷,期望以此顯得高貴,滿足中產階層的心理偏好。在中國不少城市,可能會有多處辦公樓或住宅小區都叫「曼哈頓」。
政府部門去年發佈文件,要求各地清理整治那些洋、怪及含有封建色彩的地名。但各地遲遲未動,直到文件規定的6月份這一最後期限,很多城市才不得不發佈行政命令,採取突擊行動來取締那些「大、洋、怪」等不規範地名。這種突然襲擊引發了企業和居民的不滿,原因是改名會給他們帶來諸多不便,比如地名與他們的戶口或房產證相關,改名後他們不得不辦理房產證或戶口變更手續,這都是很麻煩的事。
另外,對一些企業而言,如海南的維也納酒店集團,它們的名字也是註冊商標。這次改名風波引發的擔憂是,中國有意加強對意識形態的控制,大張旗鼓地宣傳不能「盲目崇洋媚外」。
經驗表明,一旦保守勢力有所抬頭,他們就會拿反對崇洋媚外來說事。
自2012年底上台執政以來,習近平一直在推行「四個自信」理論,即所有官員和民眾都要對中國的發展道路、政治制度、指導理論和先進文化保持自信。政府推行這一理論沒有錯,但這也需要與對外開放和吸取外國經驗理念維持某種平衡。習近平和其他領導人反覆向國際社會承諾,中國將堅定不移地推行改革開放,此時強調這種平衡就更為重要了。事實上,只要能包容不同觀點和價值觀,接受批評,中國政府在四個自信上就能做的更好。
但不得不說,現實情況與之相反。令人失望的另一例證是,在被迫退出上海電影節展播後,審查部門上月又決定取消抗戰電影《八佰》的上映計劃。《八佰》被譽為中國版的《敦刻爾克》,刻畫了國民黨軍人固守上海一倉庫、奮勇阻擊日本侵略軍的感人故事。
官方至今尚未解釋這部電影為何不能播出,但據社交媒體猜測,電影審查機構似乎是反對美化國民黨軍英勇抗戰的事迹,他們也不願看到電影過分突出青天白日旗。
背後深層的原因也許是,這部電影的主題有違中國共產黨撰寫的歷史。根據中共歷史,共產黨的軍隊是擊敗日本侵略者的主力軍,而不是國民黨軍。中國對歷史事件的描述,歷史學家並不認同,中國大陸普通民眾對此越發質疑。
有電影評論家認為,這部電影被撤檔的部分原因是,10月即將迎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慶典,此時播放一部歌頌對手國民黨軍的電影是極其不合時宜的。
但無論撤檔的真正原因如何,這註定是一個小心眼的決定,其效果可能會適得其反。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史詩般的抗爭史,本不該分什麼政治派別和信仰。中國領導人一直在強調自信,如果能允許這部電影公映,也不失為展示自信的一個絕佳機會。
王向偉是《南華早報》前總編輯,現常駐北京,任編務顧問。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