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慶成:第二波管治風暴即將來臨
經過持續三個月的警民衝突後,香港特區政府終於在上周三踏出第一步,宣布正式撤回修例。但縱觀近日香港社會的反應,依然貶多於褒。
在剛剛過去的周末,港九各區繼續有示威者進行抗爭,他們在多個港鐵站大肆破壞設施甚至縱火,要求當局回應其餘四大訴求。港府若要平息事態,恐怕短時間內還要下更大的功夫。
香港社會氣氛持續緊張,而隨着選舉事務處上周四公布今年區議會選舉提名期將於下月4日開始,並將於11月24日投票選出全港452名區議員(議席較本屆區議會多),意味着港府另一波管治風暴也在醞釀之中。
一直以來,在香港兩級議會的選舉中,選民對候選人的要求各有不同:在立法會選舉中,選民比較重視候選人的政治理念。但在區議會選舉,選民看重的主要是候選人在地區服務的表現。建制派由於地區服務的表現較佳,多年來在區議會選舉一直佔上風。
以本屆區議員為例,目前的431席區議會議席中,建制派就佔了297席,全港18個選區均由建制派主導。
表面上看,香港的區議員發揮的相等於是中國大陸街道辦主任的作用,主要是負責地區民生瑣碎小事。但實際上,香港的區議員選舉不止是選出區議員,其選舉結果也足以影響行政長官選舉的結果。
這是因為自從中國全國人大的「8·31」框架規定在2015年前被香港立法會否決後,特首仍將沿用「小圈子」選舉辦法產生。在1200人的選舉委員會中,117人是由區議員互選產生,再加上立法會之中有六名議員也需要有區議員的背景,即合共有123名區議員擔任特首選委,佔了全部選委的10.25%。
根據法例,117位有資格推選特首的區議員選委,是由區議員以「全票制」互選產生。建制派由於多年來所獲得的區議員議席往往多於民主派,這117席也全部由建制派壟斷。今年11月是區議會換屆選舉。根據過往經驗,建制派原本大有可能會在區議會再次占多數,極可能透過全票制繼續全取這百多席。
豈料人算不如天算,一場反修例風波激發大批港人對港府不滿,影響了年底區議會選舉選情。不少人預料屆時會出現洗牌效應,包括建制派大敗,打亂了北京的布署。
據研究選舉的學者分析,只要投票率不低,全港各區尤其是在上屆票數拉鋸的選區以及中產屋苑如黃埔花園、西九「四小龍」等,建制派選情很可能出現危機。
曾發起2016年立法會選舉「雷動計劃」的香港大學法律學院副教授戴耀廷早前受訪時便樂觀地分析,不少選民已將抗爭議題連接到區議會選舉,保守估計非建制派今年可以奪取300席,有力一舉奪取區議會控制權。
在此情況下,如果民主派在年底區選中搶到逾半區議會席位,即可以奪取1200人特首選委會的一成席位,再加民主派原有的約350席,總數有近500席。
在此基礎上,若民主派能和部分理念親泛民的商界選委配合和協調,便有逾600張選委票在手,有望打破北京長期主導特首人選的格局。
當然,理論上港府還有一招可以化解上述危機,就是利用選舉主任的權力質疑民主派參選人不擁護《基本法》,進而DQ(即剔除參選資格)這些人。不過,選舉主任要DQ參選人也必須滿足一定條件,香港法院已規定選舉主任必須有充足合理的事實基礎才能DQ。
換言之,只要民主派派出一些平日甚少有公開激進言行的政治素人參選,選舉主任就難有理由DQ他們。又或者,民主派可以區區參選,並且在每區派兩三個素人報名,選舉主任也無法DQ大部分人。
對港府以至北京當局來說,反修例運動早晚會慢慢平息下去,不足為懼。但一旦逾半特首選委議席被泛民攻陷,則意味着下一屆特首選舉也將改而被民主派操控主導,這從根本上是改變了香港政治格局。對中央政府而言,這一變局所產生的影響可能將比反修例風暴更為嚴峻。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