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稿/三堆一爐,係咪就掂哂?

2019-09-12
 
AAA

RUBBISH1.jpg

居高不下的垃圾棄置量

於2013環境局推出《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13-2022》,訂下減廢目標,期望於2022年底前實現每人每日棄置量為0.8公斤或以下,而中期目標則為於2017前每人每日棄置量減少至1公斤或以下。可惜現實不似預期,環保署發布的《都市固體廢物監察報告2017》顯示,2017年的人均每日棄置量為1.45公斤,創27年新高,廢物棄置量不跌反升。在回收率方面,更較去年的34%下跌2%,其中廢紙的回收率近年呈跌勢,從2016年的50%下降至去年的46%,回收量減少9.1萬公噸。而2017年塑膠回收率則較2016的11%升至14%,報告解釋,這有可能是受惠於原油價格於2016年的反彈。另外,社會大眾近年不斷討論塑膠廢料對環境的影響,這有助提升塑膠回收率。而近年的家居廢物人均棄置量相對平穩,約每日0.87公斤,與2016年數據相約。整體都市固體廢物上升與本地經濟顯著擴張有關,工商業廢物棄置量的按年增長為9.5%。本港現時的回收率並不理想,與其他已發展亞洲國家相比,例如韓國、日本和台灣等,更是遠遠落後,加上各個堆填區將相繼飽和,政府更應該積極研究落實廢物徵費政策和制定長遠的回收政策,來遏止居高不下的垃圾棄置量。

廢紙圍城的反思

內地早於2013年推出「綠籬行動」,限制洋垃圾進口,廢塑料需經過清洗、破碎等程序才能進口。於2017國務院辦公廳更發佈《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進一步限制高污染固體廢物進口,例如如廢塑料和未經分類廢紙等。廢膠則需要變成膠粒後才批准進口內地,對回收塑膠業界卻步。在2017年年尾時,內地拒發第四季廢紙進口批文,部份廢紙出口商停收廢紙,令本港廢紙圍城。而內地是本港最大廢紙出口市場,於2015年有85.7萬公噸廢紙出口到內地,佔整體95.6%。內地嚴格執行固體廢物改革,期望轉型至處理高質量回收物料。本港的廢紙質量較差,沒有分類處理,甚至更把水加入廢紙中,從中獲利。現時本港大量廢紙都依靠前線拾荒者去處理,他們不會理會廢紙的質量,只會顧及其利潤,令廢紙的回收質量未能提升。

三堆一爐,係咪就掂哂?

本港現時有三個堆填區,分別位於將軍澳、打鼓嶺及屯門,並分別於2015、2017、2019相繼飽和,政府現時必須擴建三個堆填區及盡快興建焚化爐,易解燃眉之急。本港現時的固體廢物量及回收率遠遠不及預期,亦未知何時能夠達標,興建焚化爐能大大減少廢物堆填及延長香港堆填區壽命,實在無可厚非。減少廢物量及提升回收率是整個社會必須共同合作的一個項目,並非一時三刻能夠解決。社會已經共同承認有興建焚化爐的急切需要,但焚化爐並非垃圾的唯一一個處理途徑,現時重點應該放在如何使用焚化爐時,亦不會把資源白白浪費。

美食天堂定廚餘天堂?

本港絕大部分的廚餘量都是運送到堆填區堆田,大約只有1%回收處理,循環再造成堆肥和魚糧。

多年來廚餘都是最大的都市固體廢物類別,佔總量的34%,因此妥善處理廚餘成為廢物管理的重要一題。2017年本港每日棄置約3662公噸廚餘,65%是家居廚餘,商廚餘大約佔35%。政府期望在2020年前,透過廚餘廠將每日廚餘回收量提升至600公噸,佔廚餘總量16%,將廚餘轉化為可再生能源和堆肥。但其中一個廚餘廠因造價太貴,遭立法會議員中止討論,令撥款遙遙無期,大大影響廚餘回收率。商用廚餘較家用廚餘更容易回收,落實廢物收費政策後,商戶更會積極考慮與政府合作回收廚餘,有效令回收難度降低。

點樣踢走大嘥鬼?

垃圾源頭分類是提升回收率和延長堆填區壽命的重要一環。根據外國的經驗,按廢物重量去計算收費,提供經濟誘因,以及提供不同的回收渠道,提高回收率最有效方法。除了廢物收費政策,港府更可以參考外國做法,例如立法規定購買者必須為膠樽繳付按金,購買者必須到指定地點,例如超級市場,回收膠樽才可取回按金。此外,津貼回收行業的日常營運費用及支援技術,例如資助業界購置造膠粒機和塑料分揀機等,提升技術和標準,令回收質量得以提升,以便日後更容易出口回收物料。在處理廢紙方面,可笑的是,現時本港回收筒根本沒有把廢紙分類為辦公室用紙和包裝紙,令回收質量參差,不符合內地進口準則。政府必須建立更完整的廢紙回收制度,廢紙不再只靠拾荒者去收拾和處理,提升質量。本港發展多年的三色桶回收制度,一直沒有加以改善,連普通的玻璃樽回收箱也沒有,只靠民間團體以義務進行回收。港府貫徹一貫的做法拖得就拖,等到堆填區爆滿的時候,才想優化回收制度,大力興建焚化爐,教育大眾回收的重要性,政府實在難辭其咎。

 

DanDan

關心時事的香港女孩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