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道:再拆解鍾庭耀的「假新聞」

2019-09-20
李道
資深時事評論員
 
AAA

POP1.jpg

前文《拆解鍾庭耀的「假新聞」》,指鍾庭耀新成立的民調機構「香港民研」,最新發表有關「撤回修例」的研究報告恐怕未能反映實際民意,甚至是扭曲了民意向背。文章引起網上網下的迴響,不少人也質疑「鍾氏民調」的可信性;有關機構日前回應批評,既重申「在報告中主動提出『香港市民自結組群的』意見並不能直接反映全港市民意見」,並詳細解釋結果是「『根據隨機抽樣電話調查(在9月4日特首公布後之313個樣本)中特首民望的結果分佈去調整』,以推算香港市民的整體意見。」

首先多謝「香港民研」向大家講解其民調細節。惟很可惜,該文章卻未能解釋筆者提出的兩個質疑:一,完全沒有觸及為何開放予12歲以上人士參與,而非遵循普遍傳統的18歲以上;二,即使結果已作「調整」,但由主動報名組成的「自結組群」,即受訪者不是隨機抽樣所得,仍嫌不足以反映真正的民意。

先談年齡。當世界各地包括香港在內,絕大多數的民調都以18歲以上為基準,何解「香港民研」卻要訂為低至12歲以上?當然,觀乎近日的抗爭活動,已不乏中學生甚至小學生的參與,說明他們對社會的影響力不低。但是,未成年人士不應參與政事,又或政客不應將未成年人士拖入政治混水,亦為世界各地包括其他民主大國的普遍共識。如果真箇要將「全民」意見納入考慮,為何不把年齡門檻訂於6歲以上,以至0歲以上?為何是12歲以上?背後有無甚麼原則?有無參考甚麼國際標準?這條界線為甚麼劃在12歲?國際上又為何不劃於此?相信大家都期望,「香港民研」能有更進一步的專業答案,而非單單回應一句「當然,進行推算時有其假設和相應限制,例如讀者仍可懷疑非概率調查中被訪者......會否和18歲或以上香港市民的意見不同。」

至於透過比較調整去推算香港市民整體意見的做法,一如文章不諱言指「讀者仍可懷疑非概率調查中被訪者對特首評分與對有關做法意見的關係」,因為特首的民望評分,與是否支持林鄭撤回條例而沒回應其他訴求,兩者不必然存在直接關係。就如對某演員的喜愛度評分很高,亦不代表一定支持其任一行為。所以,將兩個互相比較來作「調整」,本已不太恰當。

然而,筆者最關注的,並非上述涉及兩項不同題目的民調「調整」,而是如前文指,由主動參與組成的「自結群組」很容易扭曲民意,包括可能出現「種票」之窘,即是不排除有大量政見相同者大量登記加入「自結群組」繼而左右民調最終結果。由於所謂「調整」是基於「自結群組」的原始數據來計算,所以,如果「自結群組」的數據本身已有偏頗,所推算出來的最終結果也會偏頗--重點不在「調整」本身,而在「自結群組」。

事實上,「香港民研」的回應文章裡,便列出一個表格,充份透視「自結群組」的意向極之偏頗:被問及「特首林鄭月娥昨日宣布在立法會復會後動議撤回修訂《逃犯條例》,但沒有接納其他訴求,你有幾支持或者反對這個做法?」在「自結群組」的原始數據,便有多達93%表示反對,只有3%表示支持。(詳見下圖)

thumbnail_5c5e647014aca2f999d01f0ca4d359aa.png

 其實,中大最新亦公布了類似民調,其問法是:「特區政府宣布撤回條例及作另外3項措施,你認為是否足夠?」所得到的結果是75.7%表示不足夠,18.8%表示足夠。雖然,兩個民調的問題、樣本、進行時間俱不相同,意味兩個結果縱有差異亦很平常,但兩者亦不應該有太大差距;可是,顯而易見,「香港民研」的「自結群組」,其政治傾向卻偏頗明顯,與中大的結果差距多達15個至17個百分點。當然,經「調整」之後,「香港民研」得出的「推算結果」實更貼近中大結果,差距收窄到5個至10個百分點,但相關差幅仍遠多於一般誤差--即使「香港民研」的結果居然還稍稍有利政府。再次強調,筆者要帶出的,不盡是「香港民研」有否刻意扭曲民意來創造有利黃營的資訊,而在於「自結群組」的高度偏頗傾向很容易導致「調整」失準、繼而使民調反映的民意失真。

必須留意,上圖所示的「自結群組」正反差距,是極之凌駕性的93%比3%。首先,這個「自結群組」到底是否反映實際民意,各位大概心知肚明。而以此「調整」和「推算」出來的任何答案,又到底有沒有代表性?能夠作為反映民意的「調整」和「推算」的基礎嗎?無論如何,未「調整」和經「調整」的兩個結果,差距已高達20個甚至近30個百分點。始終,所謂「調整」誠應用作「微調」而非「大調」,情況就如一般按年齡、性別等來「加權調整」般。「自結群組」的意見愈極端、愈偏頗,則要求愈大規模的「調整」和「推算」,過程中就難免令結果失真,難以反映實際的民意向背。相關影響,不僅限於今次民調,還會牽涉以後所有民調。

事實上,任何民調的「調整」或「推算」,理論上是愈小愈好、甚至沒有最好,只要樣本確保隨機、兼且足夠地多,自然就會足夠平均,毋須任何後天加工。畢竟,為何不爭取「實際答案」,而要「推算答案」及「調整出答案」?退一步言,其實只消將樣本由「自結群組」簡單回歸至「隨機抽樣」,上述問題已可迎刃而解、一掃而空,尤其是進行宏觀式民調而非小組式深入研討時。為何「香港民研」卻要捨本逐末、擇惡固執?

說到底,於此「後真相」或「假新聞」年代,社會最需要的是「真相」及「真確民意」,這亦是民主社會裡任何民主決定的根本依據。任何不能反映民意、又或扭曲了民意的民調,本質上跟有害民主的「假新聞」無異。相信「香港民研」的全體成員,都希望出產更多好民調、準民調、真民調,一起力臻完美把香港民意確切地反映出來。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香港民意研究所(香港民研)於9月10日公布《特首公布正式撤回修例的民意效應特別報告》後,有網上文章指責該報告是「假新聞」。香港民研於9月17日已作出首次回應。論者其後再發表文章繼續相關討論,香港民研因此再逐一回應其論點如下。

    香港民意研究所  2019-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