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俊傑:音樂與腦
現今不少學校也提倡一體一藝,當中音樂訓練的確能提升大腦活動。不過也不可讓小朋友過度操練,否則會適得其反。
音樂如何活腦?
瑞典卡羅琳學院(Karolinska Institute)神經科學系博士後研究員Sissela Bergman Nutley便曾做了一個長期研究,證實學習樂器能促進腦部的發育。她分別在2007,2009及2011年,分析了超過300名年齡介乎6至25歲的瑞典尼奈斯港市民的認知能力、學業成績、生活模式及腦造影圖像。
她發現學習樂器者的空間推理能力、說話及解難能力明顯優勝,尤其與數學成績有很明顯的關係。她解釋,原因在於學習樂器及閱讀樂譜時,需要大腦的空間推理能力(如快速閱讀音符間的距離)、高效處理速度(快速並正確閱讀音符所代表的音調與拍子),以及工作記憶(從長期記憶中提取資訊,並用以處理眼前的問題)。
另外,專業的樂手腦中的灰質及白質明顯較多,尤其是掌管執行功能、專注力及記憶的前額葉。由此可見,學習樂器的過程中,尤其是閱讀五線譜的能力有助提升學習能力。
學音樂學生成績較好
那麼,學習樂器對學童是否有長期的益處?加拿大魁北克省De Rochebelle School老師Arnaud Cabanac博士在2011至2012年,調查了在其任教的高中三至五年級共560名學生,研究他們學習樂器與學業成績的關係。
調查發現,有學習樂器的學生總體成績,比沒學習樂器的較好,其中科學及數學的差別較大。他認為學習樂器能幫助學生處理矛盾並有效分析問題,亦能幫助學生增進知識。
有天分才應該學習音樂?
另一個問題是,音樂天才是否必然出自音樂世家?他們是否必然有先天優勢?澳洲墨爾本大學(Th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音樂學院的博士生Yi Ting Tan,檢閱了從1988至2005年間,共97篇有關遺傳與音樂能力的文獻。她總結道,音樂能力跟遺傳是關連的,例如音準、五音不全或音盲、旋律的記憶力、音樂喜好以及創作音樂能力等,都與父母的遺傳基因有關。不過,她也發現,即使音盲也能靠後天補救,擁有絕對音準也不代表演唱或演奏的音色優美。
無論孩子有否音樂天份,音樂本身也有陶冶性情及減壓的效用。父母應讓孩子接觸不同的音樂曲風,讓他們選擇喜歡的音樂伴隨成長。
香港專業教育學院(IVE)應用科學系提供多項課程,涵蓋範圍廣泛,包括生物科技、藥劑科學、配藥學、醫療保健、化驗科學、生物醫學、食品科技及安全、應用營養學、環境保護及環境管理等,以配合社會需要和行業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