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稿:孫子兵法與美國近代軍政略
文:洪銘倫 戰略及軍事評論員
《孫子兵法》較廣為人知的理論是「伐謀」、「伐交」,「伐兵」和「伐城」。美國是《孫子兵法》的運用好手。「伐謀」是使用計謀擊敗對手,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是為上策。「伐交」仍使用外交手段,使敵國屈服,計策次之。「伐兵」指用軍隊與敵國交鋒,計策再次之;「伐城」乃攻打他人城池,難度更高,是為下策。由於現代沒有「城」,所以「伐兵」和「伐城」現代意義相近。
伐謀:上世紀冷戰期間,美蘇兩方各擁核武,誰也不敢動誰。然而,美國深知蘇聯經濟薄弱,不可能支撐巨大的軍事開支,所以屢出軍事報告,指出蘇聯的軍力強大,美國安全受到威脅,蘇聯政府因而不斷增加軍事開支,以圖在軍事上壓倒美國。但是,這些軍事開支對發展經濟沒有太大的幫助。最後,蘇聯經濟被拖垮,加上阿富汗戰爭失利及切爾諾貝爾核事故,情況變得雪上加霜,而蘇聯終於1991年倒台。
伐交:上世界80年代,日本經濟發展迅速,國民生產總值直逼美國。美國使用外交手段,在廣場協定中迫使日元升值,日本出口成本大大增加,經濟大受打擊,從此一闕不振。
伐兵伐城:美國多次發動戰爭以擊敗對手,包括波斯灣戰爭、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等。可是不是每次戰爭都取得成功,也有觸礁的時候:美國於越戰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但越南濕熱的天氣及叢林令美國「伐兵」慘變「伐城」,加上國內彌漫著反戰情緒,最後美國放棄支援南越政權,以撤軍收場。
綜合上述各點,我們可以歸納出以下兩點:
第一,「伐兵」和「伐城」可選擇施行於較弱的對手,以免代價太大。例如美國先後打擊伊拉克、阿富汗及利比亞等,卻不敢與擁有大量核武的蘇聯直接交鋒。實質上,「伐謀」與「伐交」並非毫無缺點,要有機契機(如日本經濟產生泡沫),才有機會施展。反而伐兵伐城則隨時可以揮師。
第二,這四策並非互相排斥的,而是可以混合使用。例如迫使日元升值本身是一種計謀,但要使用外交手段使其屈從,這就是既「伐謀」又「伐交」了。把話題拉開點,日本上世紀對我國發動侵略戰,並不斷印假貨幣發及沒收我國黃金,以圖令我國經濟崩潰,此為「伐兵」「伐謀」的合用。可是,我國西部高山令其坦克等機械無法發揮作用,加之日本資源開始耗盡,他的「伐兵」又慘變「伐城」,最終於1945年敗於我國。
自上世紀末,美國屢出軍事報告指出我國軍力增長正在威脅美國安全,2018年迄今又向我國大打貿易戰,此等為「伐謀」「伐交」之策也,在上位者請慎而應對之。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