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星:由《華爾街日報》引發的對美國媒體報道的感悟

2023-06-13
劉佳星
香港政協青年聯會會員
 
AAA

shutterstock_648799234.jpg


近日,美國《華爾街日報》援引「熟悉高度機密情報的美國官員」的話稱,「中國和古巴達成了秘密協議,中國將在古巴建立一處電子竊聽設施。」報道再次觸碰美政界和民間的敏感神經,讓人不禁聯想冷戰期間的「古巴道彈危機」,給看似稍有緩和的中美關係再添陰雲。

對此,中美古三方政府迅速出來降溫。在北京否認的同時,白宮對報道也表示消息「不準確」。古巴人員也表示「報道完全虛假和毫無根據的」。但報道既然已刊出,美國議會和民眾就可能被其牽着鼻子走,陷入對華恐懼。在 「紅色恐慌」和「中國威脅論」的背景下,近年,中美經歷了經濟、軍事的摩擦,目前輿論戰更是升級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華爾街日報》的報道無疑令美國民眾對華產生更深恐懼和誤解,加速破壞本就惡化的中美關係。

情報涉及到兩國未來走勢和人民的福祉,這是一個相當敏感的話題,這裏不做分析。但美國媒體的走向和職責再次引起筆者的關注。就筆者的觀察看,近年,美國媒體充斥着「紅色恐慌話語」,美國社會已經陷入一個「認知怪圈」中,在無休止的對華恐慌和偏見報道中,如果說美媒得了「強迫症」,應該也不足為過。

筆者只想從媒體話語角度談談近年來,充斥在美國媒體中的對華報道走勢,以及揭示媒體報道背後更深層的社會和權利關係。

筆者曾經研究過疫情期間《紐約時報》的媒體用字,並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紐約時報》對華負面報道自疫情後明顯上升,當然,在貿易戰期間,美國媒體對華也一直指責,但似乎疫情後這種指責程度更加激烈。媒體用字的呈現形式,不僅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意識,更受到媒體機構特點,以及社會文化和隱藏的權利關係的影響。

美國媒體冷戰思維明顯

近年,每每談到中國,美國多家大媒體善用「cold war」來形容當今時代的中美關係,《紐約時報》多次試圖將中國描述為「蘇聯」,亦或直接提及 「新冷戰」關係,比如2020年3月17日來自《紐約時報》的報道:「The Soviet rulers during the Cold War, and China’s rulers today, either don’t understand that distinction or deliberately deny it to mislead their own public」,這是一種暗語,意在喚醒民眾對痛苦過往的記憶和對中國的警醒。本次《華爾街日報》也是將民眾的回憶拉到冷戰時期的「古巴道彈危機」,在缺少證據的前提下,加劇民眾對華仇恨。類似的報道,充分顯示了美國陷入認知怪圈中難以自拔,似乎只有潛意識裡罵一罵中國,亦或讓民眾感覺到「新冷戰」的到來,報刊才有賣點。

美國媒體引文不準確

筆者發現,自稱為「不偏見的、中立的」美國媒體在近年來,採用來源模糊的引文,比如,在2020年1月29日,《紐約時報》的報道中曾提出「全球衞生專家說這個國家(中國)的應急機制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這句話的來源是 「全球衞生專家」,無形中將意見專業化、合理化。但實際上,「全球衞生專家」這個主語較為概況、模糊,且沒有具體專家姓名,這不禁讓人產生質問」。在《華爾街日報》這次的報道中,它也提到援引「熟悉高度機密情報的美國官員」,當然,涉及到情報問題可能會相對隱蔽,但情報也有具體機構來源,比如CIA,這裏絲毫未提。

美對華報道逐漸政治化

新聞報道本該中立、無偏見。任何新聞用字應該建立在「事實為主」的基礎上。然而,近年來看似中立的美國媒體,開始逐漸政治化,甚至缺少事實支撐。在《紐約時報》中,也有諸多體現。在2020年1月29日,《紐約時報》的報道中曾提出「Officials appear to have withheld crucial information — including that the virus was spreading between humans and that cases were not confined to the elderly or to people who visited the market believed to be at the outbreak’s epicenter — for weeks. (很顯然,中國官方隱瞞關鍵資訊—包括病毒早已在人與人之間傳播以及染疫的人員並非局限在去過該市場的人們和老人中)」那個時候,中國處於疫情初期,一切毫無事實依據,所以作者用「appear to have withheld」.對此,筆者希望美國媒體少猜測,多依據事實進行報道,遠離媒體政治化趨勢。

WhatsApp Image 2023-06-13 at 11.32.24.jpeg

美媒加速中美關係惡化

近年來,對華報道上,美國媒體採取了諸多語文技巧來加劇中美關係的惡化,比如預設等。《紐約時報》在2020年3月17日的社論中談到「Reporting the truth is the only way to stop a global pandemic. Beijing just made that more difficult.」這是發生在2020年中美輿論戰期間,中國驅逐美國駐華記者。從中國媒體的角度來看,中國的驅逐是對中國在美媒體機構採取限制措施的對策。但從美國媒體的角度來看,中國是第二個實施驅逐美國記者的「蘇聯」,因為曾經蘇聯驅逐過美國記者。因此文章採取預設手法,先擺明「中方不讓其報道事實」,然後再進而指責北京。但所謂的「不報道事實」,也是美國鋪陳的預設,是其猜測而已。

背後的深層社會和權利關係

如今,美國媒體的對華偏見已達新高度,似乎只有對華充滿偏見,報刊才能賣個好價錢。不難想像,美國媒體是商業實體,為了迎合美國民眾的口味而製作媒體內容。這也間接地反映了美國社會的極高的反華程度。

除了情報真假等問題,美國媒體的偏見值得我們探究,我們也要謹防美媒綁架美國政府,希望美國媒體能回歸到理性、客觀的報道層面,承擔更多積極的社會責任,為兩國關係正常化鋪路。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一些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戰略界人士近年開始鼓吹「中國崛起到頂論」,試圖從發展預期層麵塑造中美競爭議題。美國塔夫茨大學教授邁克爾·貝克利等人認為,由於老齡化嚴重、資源匱乏、財政壓力加大、西方對華脫鈎等因素,中國的發展會在未來數年陷入停滯,中國的崛起將會終結,中國在經濟規模上不會超越美國。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不僅難以維持自身對其他國家的經濟吸引力,也會因為內部的挑戰而變得更加具有「侵略性」,這構成了一種「崛起到頂國陷阱」

    趙明昊  2023-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