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子倫:凝聚力量阻止人為核污染 全方位維護世界糧食安全
進食是人類生存的基礎,只有維持糧食的穩定供應,才能避免人類走上滅絕的道路。其中,海洋是人類糧食的重要來源,聯合國糧食暨農業組織《世界漁業與水產養殖現況》報告指出他們期望漁業能在滿足糧食消費目標上扮演重要角色。可是,東京電力公司決意將福島核污水排放到海中,意味着隨時引發不可逆轉的全球生態災難,徹底摧毀人類的「藍色糧倉」。
福島核災難已經發生超過12年之久,日本一直把核污水排放到海洋硬說成唯一選擇,可是卻未有就當中的安全性提供足夠的科學和事實依據。近日,有報道就指福島核電廠附近捕獲的魚類輻射水平超出日本標準的180倍。東京電力公司對此未能「解話」,只表示會在該處設置護網,防止魚類游出港灣。國際社會及日本國民都對日方所謂的「安全」表達出質疑,並強烈反對排放核污水。在未能徹底解決安全隱患之前,世界各國和國際原子能機構必須攜手阻止日本,不能讓它為了減少對自身國土污染的私利,而要全人類一同「埋單」。
無論日本最終會否強行排放核污水,我們可預示全人類未來仍要面對不同的生態危機。我國作為有超過14億人的人口大國,應考慮在多方面制定措施,預防因污染而引起的糧食減產危機,以確保人民的生命安全。第一,在位處大海的養殖區設置核輻射水平監測設備,並定期對海水養殖產品作出檢測,特別是海外入口的產品,稍後亦應將各種環境監測儀器普及到其他糧食生產設施,確保推出市場的食物沒有被污染;第二,發揮我國的科研優勢,培育出更多容易養活、營養豐富的淡水魚種,同時提供政策優惠措施,推動停滯不前的淡水養殖業發展,以實現快速增產;第三,貫徹大食物觀,「要向森林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設施農業要食物」,更應投入資源研發各種「替代食物」、探討將廚餘轉化成新食物可行性等,拓闊人民日常的食物種類;第四,持續優化環境保護政策,平衡糧食生產污染與自然生態環境。
香港作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責任共同維護糧食安全。不過,在土地及工資成本高昂的情況下,香港業界所供應的漁農產品佔市民食用量的比例較低,蔬菜約1.6%、海魚約18%、淡水魚約4%。要增加產量以實現自給自足難以做到,因此應從改變市民浪費食物的思維着手,同時發揮香港的基礎科研優勢,與內地城市合作推動農業科技應用,在維持糧食供應的大局上作出貢獻。
總括而言,地球總人口已經超過80億,糧食供應鏈一旦斷裂,後果將不堪設想。因此,佔全球總人口近兩成的中國應牽頭凝聚各國力量,阻止任何破壞自然環境的自私行為,並促進高效糧食生產技術的合作研發,共同保障人類福祉,建構美好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