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復:社會責任概念在亞太落地 香港借鏡台灣經驗可走更長遠

2019-12-04
許復
資深媒體人
 
AAA

csr1.jpg

最近於NETFLIX大熱的紀錄片《美國工廠》,劇情帶出了企業在賺取盈利及增加運作效率,以及滿足法制及環保要求間所需的平衡及矛盾。影視作品的受歡迎程度,也讓我們發現,「社會責任」概念於國際日益受到重視,不少投資者除了重視所投資公司的盈利,更著重公司的管治環境,以及是否重視法制、人權,以及對環境影響。

回到亞太區,「社會責任」這件事近年不斷加速生根,除了各大企業也加強了關注並主動於公司年報披露成果,香港政府亦大力加強推動,金管局在今年八月就簽署了聯合國責任投資原則,而去年亦與國際資本市場協會合辦了2018綠色及社會責任債券原則年度會員大會及會議,是首次在亞洲舉行,反映香港於亞太區有關社會責任與日俱增的影響力。

但當香港政府及上市企業、投資者重視同時,有關概念卻似乎未能「落地」,香港的中小企及小股民都對社會責任投資缺乏認識及興趣,近年積極推動「社會責任」的台灣,其政策與宣傳的經驗,相信值得參考。

台灣透過金管會、臺灣證券交易所,每年更新及發布實施企業社會責任相關規範,又設立平台供企業參與社會責任相關議題分享及完善有關規範,更於大專院校投入推動社會企業成立育成中心,例如輔大管理學院社會企業育成中心。

這種官、民、學組成的企業社會責任平台,有別於傳統的「上而下」企業社會責任推動方式,透過各界別人士各自就關注議題作研究,台灣政府再「總其大成」,強化推動企業社會責任規範。

台灣政府與民間積極推動企業社會責任的共同努力下,由亞洲領導企業社會責任的非政府組織「亞洲企業商會」今年認可和表彰的永續發展和實踐社會責任的亞洲企業和商業領袖當中,有達35%獲獎者來自台灣,是參與的亞洲地區中最多,足以顯示近年台灣於社會責任的專業知識和能力的提升。

此外,證券暨期貨市場發展基金會指出,有高達 66.7% 外商金融業者會考慮所投資企業的環保與勞資關係,原因包括銀行不會想把錢借給隨時有可能因污染關廠,或勞資糾紛致員工罷工的公司。

總的來說,香港可研究並仿效台灣,增設更多元的溝通平台,進一步完善企業社會責任規範及加強推廣,使概念「落地」,吸引更多國際投資者注資香港公司。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