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大凶日‧影評】李美:殘殺片也變政治片
《聖誕大凶日》的最大驚喜,竟非血腥殘殺戲碼,而是政治言志走向!這齣二度重拍的恐怖片,台前幕後換上「全女班」陣容,早就開宗名義野心不限純粹殘殺片;然而,即使團隊銳意顛覆電影類型,全片說教味道卻濃烈刺鼻,以致達到令人煩厭地步--入場想看娛樂片者,須防此乃「教育電視」!
原作《Black Christmas》最先於1974年面世,大橋是「聖誕節的女生宿舍有殺人狂肆虐」--毫無疑問,如斯直截了類的設定,時至今日已不怎樣石破天驚。舊作出彩之處,在於拍攝技巧相當優異,尤其對主觀鏡的運用和對氣氛的烘托。該片大膽地沒有揭示兇手真面目,反以第一身鏡頭呈現兇手視角,直到結局都未見其人,只知他逍遙法外,結局絕望感強烈,成就一代經典。2006年此作一度翻拍,可惜僅為賣弄感官刺激的殘殺片,既不叫好也不叫座,香港甚至沒有上映。
來到今天最新版本,女導演Sophia Takal既編且導,而另一編劇April Wolfe也是女性,加上找來一群女演員擔正,全片均由女性強勢主導--不難看出,這服膺了荷李活近年的女權大潮。所以,較諸昔日殘殺片往往對女性毫不尊重,她們不僅要賣弄性感,言行設定也愚蠢至極,因而淪為被殘殺的對象,所謂「很黃很暴力」的重點都在女角身上;今次這齣「女人天下」電影,自然摒除上述流弊,感官場面相當克制,女角不用不必要地裸露,觀感既是「健康」得多,就連人物設定都將兩性奉為主軸,對女角的剝削味遠為淡薄,男性且甚變為「被剝削」一方。對於「黃」與「暴」的愛好者而言,肯定對此大失所望,但無論如何,這又是無可厚非,縱然本片仍嫌過猶不及......
出品電影的Blumhouse,近年銳意在恐怖類型「搞新意」,就是藉電影講政治。較早時的《訪嚇》、《我們。異》皆以黑人種族議題入手,將歧視化成夢魘式元素,與典型恐怖橋段結合一起,技法上較為巧妙,是故票房、口碑,以至頒獎禮上均成績亮麗。不過,相對較「安全」的種族議題,女權就顯得較具爭議性,尤其坊間充滿不友善的討論,正反雙方每每各執一詞。
除了改變殘殺片的女性定位,當中涉及的另一突破,乃在去色情化、去血腥化的健康基礎上,本片在美國被評青少年適宜的「PG-13」,而非未成年者要成人陪同入場的「R」級。這對殘殺片來說固然十分難得,且亦有助電影更易「入屋」,更易將女權訊息傳給廣大觀眾。
毫無疑問,《聖誕大凶日》想在類型上作出變革,編導此心確值肯定;不過,變革太大太快未必是好,「兩頭不到岸」及「兩邊不討好」的問題反而更大。
(注意,以下完全劇透)
的確,與其說《聖誕大凶日》是齣殘殺片,其實更像政治片以至政治cult片,政治正確元素幾乎充斥全片。
女主角Riley(Imogen Poots 飾)被大學「兄弟會」首領之一Brian(Ryan McIntyre飾)強暴,執法部門當時對她的「#MeToo」遭遇置若罔聞,乃是戲中重要設定。此外,劇情還涉及女權、黑人受歧視、白人男人試圖發揮最大政治影響力等。觀眾一路看來,彷彿是上一堂「政治通識課」--電影說教目的無疑彰彰明甚,惟看者是否受落則見仁見智,即使其層次高於其他只顧突出感官刺激的殘殺片。
事實上,本片不單沒有賣弄色情暴力,就連劇情也沒刻意營造懸念,觀眾看到一半左右已知「真兇」是誰,之後上演的乃男女雙方的「政治對決」戲碼。「兄弟會」與「姊妹會」的兩性衝突,正是本片的最大劇力來源,亦是最大的政治言志部分。
電影將由白人男性組成的「兄弟會」設定為大反派,他們會利用「黑魔法」打擊校園崛起的女權風氣,以至後來大開殺戒糾正「歪風」,目的乃是維持不公平、不合理的「男尊女卑」傳統。對此,「姊妹會」當然不會坐以待斃,並在戲中扮演正義一方。
上述「兄弟會」的設定看似荒誕,但並非甚麼天方夜譚,美國一度盛行的恐怖組織「3K黨」便性質相似,不過其針對對象是黑人罷了。片中有位心儀女主玨的黑人男生Landon(Caleb Eberhardt飾),他在校園也備受針對,一度被騙惑加入「兄弟會」;只是在政治正確彌漫全片的氣氛中,Landon最後「改邪歸正」,更成為戲裡唯一獲「正面描寫」的男性角色。
無論如何,本片過份高舉女權的操作,實在過於偏頗,以至走火入魔。片中男性幾乎一面倒「邪惡」,且以「邪教」(cult)手法施壓女性;至於片中女性,則是全然的受害者,編導還經常藉助其他角色,來強調女性、小眾被白人男性壓逼,因而令結尾的女性血腥反擊「出師有名」。
對於極端女權份子而言,本片或帶來無比快感,但實質上這僅屬一次發洩,以暴易暴的後果還可能加深雙方矛盾,無助根本解決男女不平等的問題。女權崛起、尋求平權,始終是政治正確;不過,本片企圖以殘殺類型闡釋心政治理想,出來效果卻似落入自說自話、自慰自興奮、以及一味妖魔化對家的窘況,誠不能化解矛盾,而更似志在引戰罷了。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