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托弗·A·麥克納利:COVID-19重新調整中美經濟關係
對中美未來經濟關係的預判必須慎之又慎。COVID-19可以很容易地讓現有趨勢和模式偏離軌道,尤其是它的全球擴散演變為一場大流行的話。
隨着韓國、意大利和伊朗大量新病例的出現,這種可能性已經急劇上升了。最令人擔心的是伊朗,透明度的缺乏可能導致病毒在中東更貧窮混亂的地區傳播,特別是在也門、伊拉克、敘利亞和阿富汗。接下來的是一個初步分析,是試着退後一步,隔着一定距離來看最近的事態發展。
看待COVID-19可以有三個主要方面。首先,這種病毒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將比2003年的SARS和近年的埃博拉、MERS等其他疫情更嚴重、更持久。其次,疫情的蔓延可能給中美貿易關係特別是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的實施注入亟需的靈活性。最後,在美國大選周期的關鍵時刻發生這種經濟衝擊,可能有助於緩解中美關係其他領域尤其是技術戰的緊張態勢。
就這一點而言,COVID-19顯然將對全球經濟產生比17年前的SARS疫情更為深遠的影響。中國如今在全球經濟中所佔的比重要大得多,達到全球經濟產出的15%,相比之下2003年的時候僅為4%。
最突出的是,中國是地球上最大的貿易國,且已深深嵌入從電子產品到汽車、生物製藥的全球價值鏈。因此,中國疫情爆發所帶來的經濟衝擊正波及到全球,導致了各種材料和工業投入的短缺。由於韓國和日本目前也面臨疫情的局部爆發,這種情況肯定會越來越糟。
雖然中國逐步恢復生產實際上使情況有所改善,但影響已經超出了製造業。恐懼籠罩着消費者和金融市場,全球股市連日大幅下跌,全球信貸市場也凍結了。在2020年2月26日的一周當中,隨着對冠狀病毒的擔憂在行情室里蔓延,2.6萬億美元的國際債券市場幾乎陷入停滯。
股市和信貸市場也許很快會反彈並恢復正常,但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就真的是在拋硬幣了,它取決於COVID-19的擴散程度。如果歐洲和北美的重要地區受感染,大多數下注就會輸。目前可以肯定的是,鑒於COVID-的特性(潛伏期長且輕症患者也有傳染性),這種流行病將對全球經濟產生重大影響。
由此也帶來一線希望。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簽署以來,人們一直擔心北京無法履行其義務。中國承諾2020年和2021年從美國增加2000億美元的進口,在好的年份這也很難實現,但由於COVID-19給中國的消費潑了冷水,其持續時間也不確定,因此靈活性就不必可少了。
儘管有相當大的干擾,貿易協議當中的重要內容仍在執行中。北京已經採取各種措施履行義務,比如放鬆對從馬鈴薯到海鮮、牛肉等美國食品的進口限制。美國貿易代表羅伯特·萊特希澤認為,這些舉措已經產生「積極的結果」。但中國尚未展開大規模採購,危機持續時間越長,中國就越無力兌現它的承諾。
直到最近,白宮官員的行為似乎還表明疫情對協議的影響不大。然而,考慮到中國相當一部分經濟部門仍在停工,同時出現一場全球大流行的可能性日益增加,雙方都可能尋求用靈活的方式落實協議,特別是地規定中國大量購買美國商品方面。
這種靈活和繼續對話的意願對2020年剩下的時間來說是好事:貿易戰不會再升級了。運氣好的話,由於對全球因COVID-19而面臨重大經濟挑戰的理解加深,雙方還可以在中美經濟關係中釋放急需的善意。
這一勢頭很可能因為第三因素,即美國的選舉周期而加強。越接近2020年11月,特朗普就越會強調美國經濟的持續強勁。由於COVID-19為他的競選連任策略添加了一個公認的破壞性因素,特朗普將不惜一切代價維持經濟的發展。
對於中美經濟關係當中未被貿易協定涉及的部分尤其是技術戰來說,這是個好兆頭。在特朗普政府內外,對如何應對中國的技術進步,特別是華為在5G基礎設施中的作用,一直有激烈的爭論。
一些人主張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應迅速「脫鉤」,尤其要切斷一體化的技術供應鏈,包括禁止華為和其他中國科技公司獲取美國的關鍵技術(如某些芯片、測試設備、軟件等)。
另一些人則認為「脫鉤」過於極端,認為全球化創造了深層聯繫,切斷這種聯繫要付出過高的代價。事實上,現有技術夥伴關係的瓦解有可能產生意想不到的後果,給美國的實力和創新帶來內部風險。
隨着2020年總統大選的臨近,特朗普似乎明顯站在主張與中國保持技術關係的人一邊。他在2月18日甚至稱華盛頓流傳的某些脫鉤提議是「荒謬的」。「我想讓和美國做生意變容易,而不是困難。我政府里每個人都收到了這個指示,別找借口……」
COVID-19的經濟和金融影響目前尚不確定,但這種影響在3月份可能變大,變得更明顯。在這種情況下,特朗普不會採取任何措施破壞美國的經濟,何況即使在最樂觀的情形下,全球供應鏈和需求也需要時間才能恢復。這樣看來,與中國的經濟關係可能出現一個求之不得的平靜期,在真實可怕的全球困境中出現小小的一線希望。
文章原刊於《中美聚焦》。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