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丹旭:發燒看病記
兩個多星期前,我在北京發燒了。疫情正在全球擴散,尤其是北京境外輸入病例增加,連續兩三天體溫在37.4攝氏度上下徘徊,讓人有些不安。
1月下旬以來,正常體溫成為必備的「通行證」,進出小區、到超市購物、參加記者會,都要先通過體溫檢測這一關,只要超標就寸步難行。這次發現到自己發燒,也是由於體溫超標被商場拒於門外,用同事的話說,「現在發燒到哪兒都會被歧視」。
雖然覺得自己不至於感染冠病,但為了不被「歧視」,也本着對自己和社會負責的態度,我決定去看醫生。
看病的第一站是一家我熟悉的私人醫院。這家醫院沒有專門的發熱門診,但電話上同護士溝通後,得知「37.4度不算發燒」,而且我近期都在北京,沒有湖北和境外返京人員接觸史,可以正常前往就醫。
看診的醫生問了我的身體情況,給我做肺部聽診檢查,得出的結論是冠病的可能性很小。
確定不用做冠病檢測嗎?看到我憂心忡忡的樣子,醫生告訴我,如果可以的話,她會給我做核酸檢測,解除我的擔憂,可她的醫院沒有資質,但即便我去了有資質的醫院,因為發熱沒有超過38度,我也達不到做檢測的標準。
於是,我帶着醫生開的退燒藥和潤喉葯,還有「這幾天盡量不要出門,在家繼續觀察」的囑咐,結束了我在北京的第一次看病。
但身體顯然對這樣的結果不滿意,連續吃了三天葯,我的體溫越來越高,而且全身比之前更乏力。在朋友的建議下,我去了北京一家有發熱門診的涉外醫院。
根據診治流程,我在醫院門口的測溫點接受了集中篩查。護士詢問我的旅行史後給我測量體溫,這一次是37.6度。真是尷尬,醫院發熱門診的收治標準是37.8度,我的體溫居然不達標。
護士打電話給發熱門診部,確定無法接收後,又打電話到普通門診詢問。雖然聽不到電話那頭的聲音,等候在旁的我大致從護士的話中猜出,我的體溫很不巧,以普通門診的標準評估,又屬於發熱,所以也無法到那裡就診。
外國人在中國看醫生本來就不方便,好不容易找到一家涉外醫院,既不能看發熱門診,也不能去普通門診,難道就這樣求醫無門?
好在護士看到我心急如焚,再度打電話給發熱門診部,把我的情況從頭到尾詳細解釋一遍,也把普通門診拒收的情況描述了一番,終於幫我敲開了發熱門診的大門。
這番在北京看病的經歷實在有些弔詭。原以為疫情之下,所有發燒的患者會被高度重視,尤其是我已連續低燒快一個星期,商場都將我拒於門外,難道不應該接受檢測,或是接受醫學觀察?沒想到我差點遭遇「踢皮球」,連醫生都看不上。好在第二次看醫生吃了抗生素後,確信發燒是因為扁桃體發炎,炎症退去後,超標的體溫降了下來。朋友聽了我的看病記,開玩笑說:「現在的重點是零新增,北京的大好形勢怎麼能讓你給破壞了。」
過去一周,雖然輸入病例在增加,中國國內卻不斷傳出「零」捷報,本土新增病例幾乎絕跡,確實是形勢一片大好。官方昨天也宣布,封城超過兩個月的武漢將於4月8日解封,相當於正式官宣第一階段的國內抗疫取得勝利。
穩定的疫情下,人心似乎還不穩定,尤其是近期海外疫情嚴峻,「倒灌」病例不斷增加。有輿論擔憂,一些地方可能為了保住「零增長」,有意瞞報信息、不願收治病患,還有一些出院後「復陽」的病患沒有被及時通報,存在疫情再現局部暴發的風險。
這些擔憂不無道理,畢竟中國官場長期存在政治凌駕一切的現象,武漢早期在疫情披露上的不及時、不充分,一定程度上也是政治壓倒醫生警告的結果。現在各地都迫不及待希望取得抗疫勝利,儘快讓經濟生活秩序恢復正常,地方上能否實事求是,真的如中央強調般如實發佈疫情信息,甚至不畏通報新增病例,也是對中國官場風氣的一次考驗。
疫情全球擴散,中國抗疫進入「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第二階段。成功擊退本土疫情後,中國現在的防控形勢比很多國家都好,但這並不意味能放鬆警惕,如果官方能保持信息透明,做到科學決策,多一點實事求是,多講一點科學,不要再為了其他目的而淡化、迴避現實,相信在嚴峻複雜的形勢下,依然能繼續保持良好的抗疫形勢。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