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柏:「與病毒共存」等同「群體免疫」的謬誤

2021-08-16
寒柏
學研社成員
 
AAA

WhatsApp Image 2021-08-16 at 09.40.37.jpeg

「新冠肺炎」爆發至今已有一年多,近來再有「與病毒共存」的論點流出。無論觀點是什麼人發放,在現階段大談「與病毒共存」,根本與去年英國首相倡議的「群體免疫」之觀點是一模一樣的。

「與病毒共存」或「群體免疫」的講法都非常不負責任和自私,其論點亦有違科學原理:

1. 坊間有人以「清零是偽命題」及「抗疫等同一孩政策」之類的方式抹黑正在努力「清零」的內地政府。雖然內地再有本地確診個案,但全國一直仍控制在幾十宗的水平之下,各省市政府繼續果斷地以封區、封路、圍封、隔離、頻密及大規模檢測、限制社交距離和病毒源頭追縱等方式來「清零」。全國機場出現的漏洞最終亦會完全被堵塞。簡單來說,內地政府絕對有能力再次「清零」;「清零」又怎會是「偽命題」呢?

2. 就算是大部份西方國家都一敗塗地,但澳洲及新西蘭仍做得相對出色。澳洲首都坎培拉「清零」近一年後,近日再有一宗「本地確診」。坎培拉政府並沒有像香港特區政府那般,不斷想方法把「本地確診」個案列為「海外輸入」個案。坎培拉政府認為縱使只有一宗「本地確診」個案,情況已很嚴峻,最終決定封城7日。即連西方國家當中,仍有政府繼續以嚴格及認真的抗疫態度去努力「清零」,為何有人還要反過來抹黑內地政府的「清零」政策呢?

3. 「新冠肺炎」的死亡率是至少1%或以上,是一般流感的10倍。在各國醫療體系癱瘓之下,死亡率還可以提升至6%至10%左右。絕對不能輕視。「新冠肺炎」不是「益生菌」,死亡率又遠在一般流感之上,人類豈能與之共存?如消極抗疫,會有什麼惡果?

美國有3.2億人口,假設1%的死亡率來推算,即至少會有320萬美國人因疫情死亡。美國抗疫不力,至今已有62萬人無辜喪命,已接近推算數據的19.4%了。

有人一直戲稱,每年也有很多人因流感或交通意外喪命。但這62萬條性命是因「新冠肺炎」疫情而額外多出來的,豈能混為一談?另外,以美國政府為例,難道就可以接受潛在有320萬名國民無辜喪命嗎?

此外,不幸死去的人,很多都是健康的壯年人。就算染病後不死,康復後仍有很多非常奇怪及無法更治的後遺症。面對這樣的病毒,我們如何能與之「共存」?明明有能力去抗疫,我們為何要放棄不管?

以內地14億人口來說,如果一開始時仿效英美兩國的策略,決定「與病毒共存」或「群體免疫」,再以1%的死亡率推算的話,即等同會有至少1,400萬同胞無辜死去。即使以美國現時的「達標率」之19.4%來估計,仍要有272萬人犧牲。

現時內地暫時有4,636人因「新冠肺炎」而不幸離世。按此推算,在國家努力抗疫之下,已拯救了超過271萬名老百姓的性命 (272萬人- 4,636人)。

4. 值得大家注意的是,「群體免疫」或「與病毒共存」的說法,完全是缺乏科學論證。「棄守」不會導至「群體免疫」,只會迎來更難對付的「變種病毒」:

世界各國早有發現,「新冠肺炎」的患者就算康復後,其體內有效抗體最多亦只能維持大約2至3個月左右。不僅會「復陽」,面對相同的病毒或變種病毒,還一樣有機會再次「中招」。由此可見,「新冠肺炎」病毒絕非一次確診後,便可終身免疫的病毒。那麼,我們何來「群體免疫」呢?

「群體免疫」或「與病毒共存」會有什麼惡果呢?以美國、英國、印度及南美為例,「消極防疫」或「防疫失敗」的後果,就是「新冠肺炎」病毒加速變種,變得更難防禦。

與其他自然界的病毒不同,「新冠肺炎」病毒在人體傳播後,不僅變種的速度特別快,變異的情況還越來越危險。一般其他自然病毒在人類群體流行後,傳染力可能會變得更強,但死亡率會逐漸減低,最終才達至所謂的「共存」狀態。但現時,「新冠肺炎」的變種病毒不僅傳染力增強,死亡率還不跌反升!

簡單來說,如果以「與病毒共存」或「群體免疫」的消極方法應對「新冠肺炎」,將會加快病毒變種,並變得越來越難以控制。現階段來說,變種病毒的感染力及死亡率都在增強,如果繼續放任下去,疫苗還能否有效防禦病毒呢?

5. 由「新冠肺炎」爆發初期至今,一直都有人以經濟的考慮為由,反對隔離檢疫政策。可是,內地政府已證明這講法毫無道理。西方國家亦後知後覺的實施相同的政策。大家有幾點要考慮清楚:

真正影響世界各國經濟的是「疫情」而不是「隔離政策」。簡單來說,由於「疫情」爆發,才會影響一個地區的經濟增長。另外,就是「半桶水」的防疫措施,才會一直無法解決「疫情」,使各國無法真正的「重啟經濟」。如果指責「隔離政策」是元兇,根本是倒果為因,本末倒置。

以美國為例,為何去年美國經濟急轉直下?是因為「疫情」。為何美國經濟不景氣及失業問題一直纏擾下去?是因為「抗疫不力」。美國沒有在疫情爆發的初期果斷「封城」,各省官僚亦沒有雷厲風行的手段,只後知後覺的採取似有若無的防疫措施,才一直無法控制好疫情。美國抗疫失敗,無法真正「重啟經濟」,便唯有靠「量化寬鬆」來製造「紙上繁榮」了。

港府及很多西方政府不敢觸碰資本家的「奶酪」,一直只盡量照顧他們的利益,並以「半桶水」的方式防疫。雖然港府的消極措施略為減低了因封城及隔離對經濟所造成的短期衝擊,但卻一直無法控制好疫情,實際上是保住了少數資本家的短期好處而犧牲了所有人的中長期利益。舉例說,港府讓全港食肆在疫情最嚴峻的時候仍繼續做「堂食生意」,自然會使疫情更難控制,拖慢了抗疫的進度。但想深一層,港府對「堂食」的寬鬆政策對經濟有效嗎?在疫情最嚴峻的時候,就算港府容許食肆做晚市堂食,當時的食店不是一樣的冷清嗎?當確診數字回落後,市民才安心出行。到底是「疫情」影響生意,還是「防疫」威脅了經濟?

以內地為例,封城及隔離措施當然會影響短期經濟。但「兩害取其輕」,相比香港特區政府或很多西方國家的「半桶水防疫大法」來說,內地嚴格執行諸般防疫措施,只犧牲了短期經濟利益,才是對中長期整體經濟最有利的做法。以去年為例,內地政府以兩個月時間,便可以讓全國全面復工,並帶領中國最先復甦。

6. 現時內地經濟持續增長,但個別行業出現不景氣的情況,亦非「封關」所致,主要還是因為受「環球疫情」所拖累。如有人企圖倒逼內地政府「通關」或「門戶大開」,最終只會使內地經濟全面變差:

由於香港因抗疫失敗而無法與內地「通關」,一直有人反過來怪責內地的抗疫措施太嚴格,並威脅內地如繼續「封關」,世界各國又放棄防疫的話,將會嚴重影響內地經濟云云。

首先我們要先搞清楚,內地政府從沒有「封關」。所謂「封關」一詞亦只是方便討論而設。內地政府不過是對海外到訪人士進行「密封式管理」。內地政府實施有效的「隔離檢疫」,並防止海外病毒流入,不僅保障了國民的健康及安全,還可以確保內地經濟沒有因疫情而受到影響。無論如何,內地從來沒有真正的「封關」,人流及物流一直都沒有停止過。

國內個別經濟板塊並非受制於「封關」,而是受環球疫情所拖累。以內地旅遊業為例,世界各國仍在爆發疫情,就算內地政府「門戶大開」,亦不可能有太多遊客到訪中國大陸,更加肯定不會有太多國民願意外遊。只有真正有效控制好疫情,才能使旅遊業及零售業全面復甦。單純要內地「門户大開」,注定是得不償失的。

想深一層,內地經濟以製造業及出口為重。即使是服務業及金融業,亦以製造業及出口為根基。內地政府有效控制好境內的疫情,並多次做到「清零」,才能使內地工廠全面復工,才真正對全國經濟有利。內地醫藥及抗疫物資等板塊,亦因內地「清零」而受惠,並向全球出口醫療物資。另外,某些內地工廠生意轉差,亦非國內的防疫措施所致,反而是因為全球疫情而影響海外生意,才會使出口訂單減少。各板塊亦正努力轉型,例如是繼續出口,但多做疫情相關的生意。又例如是轉型內消,先做好國內及網上的生意。

純以旅遊業為例,如果內地政府「門戶大開」,始終不會有太多人願意在環球疫情大爆發期間旅遊。就算有,反而會使明明打算「內消」的老百姓出國。內地遊客只會改善海外各國的經濟,但最終他們回國後,還會使大陸「爆疫」,這根本是「賠了夫人又折兵」的玩意。

有某些港人危言聳聽,說內地「封關」會使經濟轉差及老百姓餓死。又例如,有人又指大灣區的經濟亦因「封關」而變得很差云云。除了以上的論點可反駁這些謬誤之外,筆者亦想反問,如果內地經濟因「封關」而變得如此嚴峻的話,早有很多大陸同胞「走難」下來了。為何筆者反而看到越來越多在港的專業人士及一般香港小市民「北上避疫」呢?

最後,內地在疫苗接種方面亦取得了很好的進展。大陸的疫苗政策是「先人後己」,向海外供貨後,直至本年度6月才開始在國內全面「谷針」,但至今已有超過18億劑的接種量。我們何不等待14億同胞都打齊了兩針再算呢?

何必單純為「通關」而焦急?又何必為了個別資本家的短暫利益而妄顧全國老百姓的健康及安全?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歷經三年的反覆折騰,冠病疫情留給了中國很多教訓。這些教訓既包括如何及時準確地研判疫情,建立有效的防控體系,更包括及時調整防疫措施,減少公眾對疫情的盲目恐懼,盡量避免過度防疫給經濟和社會生活帶來嚴重影響。

    于澤遠  2023-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