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山遊:赤柱斜炮頂、犀牛石

2020-04-03
戴緻賢
麥理浩年代出生香港人,熱愛遠足活動二十年,在香港山野留低不少足印。
 
AAA

親子山遊是次移師返回香港島,介紹香港島南端,赤柱半島上一個小山峰和一個石景。

赤柱名字之來由,眾說紛紜,有傳說是百多年前漁民在附近海面回望赤柱一帶,木棉樹在海岸線一帶廣開花,形成赤紅色一遍景象,所以漁民稱這地方為「赤樹」,但叫叫下不知什麼原因改叫「赤柱」。又有一個傳聞,話說赤柱監獄及馬坑監獄是赤柱區重要「地標」,囚友都是赤柱區的住民,所以有區外人稱赤柱為「賊住」。赤柱英文名字Stanley,相信是英國奪取香港島時,名字取自時任首相Lord Stanley有關。

01_14號巴士赤柱炮台總站。現在巴士可於迴旋處調頭,不用進入軍營.jpg

14號巴士赤柱炮台總站。現在巴士可於迴旋處調頭,不用進入軍營

02_起步.jpg

起步

03_一路上.jpg

一路上

二次大戰大平洋戰爭香港18日守衛戰時,赤柱是英聯邦軍官士兵抵禦日軍的最後據點。1941年12月21日後,當日軍兵分兩路由大潭和淺水灣向赤柱推進,但英軍仍奮力頑抗。直至同年聖誕節港督楊慕琦爵士向日軍投降後,日軍不理降令,在當時是聖士提反書院的傷兵後勤醫院大開殺戒,令士兵、醫護人員無辜傷亡無數。而聖士提反灣畔的石排,被附近居民稱為「劏人排」,相信是日軍處決軍民歷史有關。人類必須銘記歷史慘痛教訓,和平共存才能令人類的福蔭一代一代傳下去。

04_抵達斜炮頂177米山頂.jpg

抵達斜炮頂177米山頂

05_父女在斜炮頂合照.jpg

父女在斜炮頂合照

06_山下羅洲、對面鶴咀山.jpg

山下羅洲、對面鶴咀山

筆者依稀記得80年代幾歲的年幼時間,父母帶着一家在赤柱村上了一輛中巴14號,前往赤柱炮台方向,車型是Guy Arab LX佳牌阿歷山大車身型號。當巴士去到赤柱軍營閘口,所有乘客均要落車,只有巴士才准許進入軍營調頭。筆者記得當時一家人均不知什麼回事,有數名英軍持械登上巴士,英軍用英文告訴我們這裡是軍事禁區,市民不得進入,需要在閘口落車,或搭回頭巴士返回市區。一家人只好下車,而之後從軍營開出的14號中巴,是一輛較舊的佳牌單門雙層巴士(Metal Section body LS),年幼時的筆者很不開心,還怪責英軍哥哥們要我們乘坐一架很舊的巴士。

要往斜炮頂,可在西灣河乘坐14號巴士 (現在的營運者已是新世界第一巴士),到達赤柱炮台總站下車,過對面樓梯口上山即可。查實赤柱炮台位置是在軍營入面,但市民無緣進入禁區參觀。一路上路況良好,樓梯級和石屎小徑,不消一會即達斜炮頂177米的山頂,這兒亦是香港電台發射站的所在地。

07_犀牛石,山下赤柱監獄.jpg

犀牛石,山下赤柱監獄

08_唯肖唯妙、栩栩如生的犀牛石.jpg

唯肖唯妙、栩栩如生的犀牛石

09_初探犀牛.jpg

初探犀牛

10_犀牛石留影.jpg

犀牛石留影

稍事休息,可經竹林往海邊山下參觀犀牛石。但此並非路況良好的山徑,部份路段有巨石擋路,行走姿勢要因應路況遷就,所以參觀犀牛石只適合行山經驗豐富的家長及小朋友前往,新手或膽識較小者不宜。犀牛石附近風景優美,可飽覽對岸鶴咀半島、蒲台群島、雙四門一帶恬靜的海岸線風貌。完成參觀犀牛石後,可沿原路返回赤柱炮台乘14號新巴返回市區。如讀者們認為旅程「唔夠喉」,可於赤柱市集下車逛逛赤柱,記得下車時用同一張八達通拍咭多一次,享受分段收費優惠。

11_回斜炮頂蓆地野餐.jpg

回斜炮頂蓆地野餐

12_斜炮頂、犀牛石路線示意圖 (Powered by Trailwatch).jpg

斜炮頂、犀牛石路線示意圖 (Powered by Trailwatch)

 

注意

沿路沒有洗手間,必須事前事後解決

山路沒有垃圾桶,帶來的垃圾請帶落山棄置,嚴禁在郊野範圍隨手棄置垃圾污染自然環境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