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海澄:創科協作之橋 須注入市場觸覺
香港創科之路崎嶇難行,新任創新及科技局局長薛永恒接受傳媒訪問時直認,對於有大學的冠狀病毒快速檢測技術資助不獲政府批准,是因為政府的「市場觸覺不夠好」,未來會與業界加強合作。政府官員缺乏市場觸覺,非朝夕之事,局長承認不足,總好過堅持解釋現時制度好處。所謂協作,是指兩者為共同目標,雙方根據合約,有義務完成自己負責的工作,而不再是個體與個體之間無約束力的分工合作。在創科產業發展上,如果政府要與業界協作,不僅是要訓練主政官員的市場觸覺,而更進一步是將摒棄多年來「小政府、大市場」的金科玉律,扮演超級連繫人,才能為香港創科帶來生機。
應積極使用本地初創產品
一場世紀疫症,催生種種的創科產品,配合家居檢疫採用的港產電子手環更是顯例。若果不是政府主動牽頭,連結業界,相信也不會一星期內可以研發出產品應用。政府於去年成立智慧政府創新實驗室,旨在提供平台,政府各政策局及部門,可基於工作需要,徵求業界的創科產品;同樣地,初創企業亦可以提交建議書,推銷公司的產品。不過,政府至今沒有公佈平台的實際成果,其實質作用成疑。筆者與初創朋友閒談,他們均表示不認識這個平台,創科局也沒有聯絡他們提供方案。
朋友的經歷反映的不僅是智慧政府創新實驗室的宣傳不足,而是創科局不能繼續守株待兔,停留在招標與投標的階段,反而更應多走一步,在市場發掘本地初創產品,讓不同的部門選購。政府之所以欠缺市場觸覺,全因主政官員從來沒有走入市場,從發掘產品到選購過程,正好訓練官員的市場觸覺。舉例說,本地初創企業HandyRehab,發明的復康機械手,可協助中風康復者進行各種的主動式及被動式的訓練,把握首3-6個月的黃金治療期,加快患者的康復時間及效率,是實用又可解決社會問題的產品。筆者認為創科局應主動聯合國醫管局及資助復康及安老中心,介入市場,洽購產品,支持本地初創的發展,鼓勵香港企業優先購買本地初創的產品。
促進院校與業界合作研發
香港擁多間世界頂尖的大學,但卻鮮能將大學研究商品化,當中問題出於大學與業界的資訊落差。大學的研究,往往基於學術層面,而忽略實際市場需要,政府應成為知識轉移的橋樑,讓大學的研究能夠滿足業界及社會需要。須知道,大學的教授或研究人員擁有的是他們研究範圍的專業知識及創新能力,但他們未必懂得做生意或具有聯繫各界的能力,因此需要具商業頭腦及市場觸覺的人才協作。如果政府不會直接將大學的研究變成商品,創科局就應設有專責部門,協助初創企業連結大學,將學術研究變成貼地的商品。多年來,大學研究轉化成商品的成功例子少之有少,新聞搜尋工具Wisers是其中一例。在缺乏橋樑的情況下,我們每年只看見花以數以百萬的大學研究,最終可能只變成廢紙一堆。
筆者樂見局長承認政府缺市場觸覺,惟更期待局長提出突破性的改革,為公務員團隊注入創新思維,促進政府與業界及院校與業界方面的聯繫,為香港創科發展奠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