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淑明:投資新經濟 注入新動力

2020-04-25
鄧淑明
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
 
AAA

shutterstock_1483438988.jpg

政府在推動以科技為本的智慧城市時,一直被指缺乏熟悉本地情況的專才之助,所以出現「走漏眼」情況。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中提及,從「未來基金」撥出220億元成立「香港增長組合」,投資「與香港有關連」的公司和項目,不但有助本地初創企業的研發成果,還可以促進「官產學研」生態圈的成熟和蓬勃發展。不過,我認為政府應為「香港增長組合」設立一個咨詢委員會,會內包括投資專才外,更要有業界和學界專家提供意見,讓投資經理掌握前沿科技和行業走勢,才能有效協助本地「揀蟀」工作。

事實上,投資新經濟需要審慎而行,應參考多方意見和經驗。據聞這個「香港增長組合」將以私募基金形式運作,目標是尋找5至7年的香港項目,內容須涉及新經濟、生物科技、創新及生活科技等範疇。當中以5年為投資回報期是否適當這個問題,則令人有所疑慮。

現時,大多數顛覆傳統產業的新經濟在建立初期都以性價比高取勝,但往後卻大多無以為繼,因此以5年為回報期未免過分樂觀。如計劃今年上市的Airbnb,創辦至今已12年,前幾年營業額可觀,但去年首三季盈利已告失守;WeWork和Uber本是矚目的獨角獸,去年,軟銀就因為投資它們而虧損65億美元,所以制定回報期和機制甚具挑戰。

不過,政府投資新經濟已有不少歷程,更一直善用資訊科技,在城市規劃、金融創新、教育醫療等範疇上有卓越成果,而過去在多個國際智慧城市排名中,香港都高踞亞洲地區前列位置,這些經驗在向外地輸出智慧城市服務時,便相當重要。

貿易發展局在今年的預算案獲建議增撥1.5億元作外地宣傳,我們可考慮加設智慧城市服務(Smart-City-as-a-Service)一項,向外地輸出智慧城市服務,讓香港抓緊這個估計達960億美元(超過7,000億港元)的大好商機,同時可為社會持續發展注入新動力。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印度早在2015年已提出「智慧城市任務」(Smart City Mission),這計劃的目標是要在全國建設100座智慧城市,希望全方位改善基建,從供水、電力、健康、教育,到廢物處理、交通、住屋、數碼政府服務等,涉及項目達七千多個,整體預算高達二萬億盧比(約1,900億港元)。

    鄧淑明  2023-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