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國偉:啟動「劏房」租務管制研究工作
特首林鄭月娥於今年1月中旬,公佈了十項民生政策新措施,當中有三項措施涉及住屋的政策,包括:為非公屋、非綜援抵收入住戶提供現金津貼,研究推行「劏房」租務管制,以及進一步增加過渡性房屋的供應等。而政府其後於4月中旬,公佈了「劏房」租務管制研究小組的成員名單,當中不少成員來自於大學院校的教授以及專業界別人士,小組亦於4月29日舉行了首次會議。
根據政府統計處的《2016年期人口統計主題性報告:居於分間樓宇單位人士》中,提到全港現時約有9.27萬個分間樓宇單位(俗稱「劏房」),合計現時全港約有21萬人居住在內,雖然「劏房」住戶人口佔香港整體人口約3%,比例並不高,但主要由基層市民租住,他們在租務市場上的議價能力較低,往往出現不少問題,情況不能忽視。
小組任期18個月,在首次會議中,確定了幾個方面的工作。首先,訂立了委員會的職權範圍,將會檢討政府於2013年成立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時,就 「劏房」所進行的研究;亦會審視 「劏房」現時的狀況,研究對 「劏房」租務管制的可行性及可行方案,會聽取不同持份者的意見。委員會將因應上述工作,最後向政府提交報告,以決定應否進行租務管制,或可考慮的方案。
委員會亦會就三個範疇委託機構進行研究。首先,會就 「劏房」住戶的住屋狀況,如租金、單位面積、樓宇狀況以及可用設施進行研究,了解住戶的社會經濟特徵,並會透過對本港 「劏房」的數量和分佈,以及居住人口進行調查、估算,以提供 「劏房」的現時概況,亦會就不同 「劏房」租務管制措施進行國際間的比較;第二,涉及租務管制對經濟的影響性;最後,會對 「劏房」 的法律定義,以及對各種租務管制方案,如租金管制、標準租契協議、為 「劏房」租約加蓋印花等執法的技術可行性進行討論及研究。透過上述三個研究項目,將構成小組向政府提交報告的核心篇章。
誠然,現時公屋平均輪候時間已嚴重偏離了政府「三年上樓」的承諾,最新達至5.4年,或會持續上升。於2013年,根據長策會當時的調查顯示,居於分間樓宇單位的受訪者中,有約一半曾申請公屋,比例相當高。從現實意義來看,「劏房」 已成為了不少基層、輪候公屋者的重要棲息之處,但歸根究底,「劏房」 現象的出現正與社會貧富懸殊加劇,公營房屋供應短缺不無關係。社會在焦點放於討論「劏房」租管的同時,加快現金津貼的推行,增加過渡性房屋、出租公屋單位的供應也同樣須要關注。
作者為公屋聯會總幹事、劏房租務管制研究工作小組成員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