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淑明:發展可持續的糧食供應模式
香港一直以來享受食糧全球化帶來的便利,絕大部分的食糧都依靠外地輸入,如大米多來自泰國和越南、新鮮豬肉主要來自內地、海外冰鮮肉類則來自巴西、泰國、西班牙、荷蘭、美國、法國等地,本地食物供應相當穩定。
然而,是次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擴散,很多地區實行封城封關等措施,令部分交通斷絕,不少人擔心糧食供應受影響,各區超市曾一度陷入搶購潮,這正好向全世界顯示糧食供應鏈可能隨時面臨中斷。
其實,聯合國對糧食供應早已發出警號,不少地方也積極著手準備。泰國首都曼谷位處低漥沼澤地帶,受全球暖化影響,以致風災暴雨頻生,水位不斷上升。世界銀行估計,到2030年,曼谷每年會被洪水淹沒四成土地。
為應對糧食供應問題,去年12月,全亞洲最大的天台農場在泰國國立法政大學內正式落成。這個天台農場距離曼谷市中心僅40公里,總面積達2.2萬平方米(23.6萬平方呎),約為香港大會堂總面積的兩倍,其中三成用地即7,000平方米是農地,以種植稻米為主。農地設計成梯田狀,一方面可以減低雨水的流速,另一方面則可以增加泥土吸收雨水量達20倍,有助稻米收成。
這個新型天台農場更選用有機栽種法,預計每年農田收成3,475公斤稻米,可供13.5萬頓飯之用。而屋頂佔16%用地裝設太陽能板,每小時發電量有50萬瓦或2.5萬電燈的電量,既可用於灌溉系統,又可供電給大樓使用。此外,更設有四個巨型儲水池,容量逾300加侖,預留旱季時使用,有望發展成可持續農耕。
全球為穩定糧食供應正謀求策略,香港地少人多,缺乏天然資源,更需要及早尋找合適的城市耕作智慧方案,讓我們發展成可持續發展的糧食供應模式,以提升城市生活的抗逆能力。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