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芷楓:增加大學生學費資助 盡快為政府加分
疫情對大學生而言不但影響上課,亦影響其支付學費能力。不少大學生出身基層,除了家人資助外還要兼職交學費,部份畢業後仍要償還貸款,難以再進修。疫症下百業蕭條,亦影響學生家中經濟能力,有畢業生更未能找到工作。近日多間大學校長及管理層捐出薪金,協助受影響學生。科大容許財政困難學生延遲繳學費,浸大亦為有需要學生提供緊急支援;政府也應研究如何多走一步,支援這些學生,長遠亦要減輕學費對大學生的經濟負擔,紓解年輕人怨氣。
近年不少青年組織調查顯示,學費壓力成為大學生的最大心理壓力。政府對大學生的經濟資助一直被指不足,雖然政府有向合資格院校開辦的全日制、經本地評審自資學士學位課程的學生,提供每年三萬元免入息審查資助,但申請者需於中學文憑試四個核心科目考獲「3322」,同時又未被本地任何一間資助院校取錄,方可獲得三萬元學券優惠,受惠大學生有限。即使對合資格的讀自資學位學生而言,僅三萬元學劵仍是微不足道,例如修讀高級文憑,兩年的學費已近十多萬。
不少出身基層的大學生也有向政府申請貸款。 政府既然已因應疫情推出「防疫抗疫基金」,推出「保就業基金」以財政支持企業營運;對於經濟困難的大學生,是否也可考慮制定適當撥款,直接為他們支付大專院校學費,或減免其學費貸款?
去年施政報告曾提出「指定研究院修課課程獎學金計劃」,為就讀指定創新及跨學科自資碩士課程的優秀本地學生提供學費資助。有關計劃只提供予本地生,回應了大學生對於計劃會被內地或其他地區的「過江龍」囊括的憂慮。但計劃預計為期五年,且只會有4,500人可受惠。既然大量畢業生因疫情未能找到工作,政府大可於本屆計劃大幅擴大資助人數,為香港培育更多具深入及跨專業知識的人才,配合香港經濟邁向多元發展。
近年社會運動不斷,當中不少參與者都是年輕人,除了政府施政失誤,也因為失去上流的信心,對前途感迷茫。若政府主政者能趁著疫情,表現出對年輕人的關懷,推出相應措施,將有助增加年輕人對政府好感,有利政府施政及社會穩定。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