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淑明:初創成功之道

2020-06-26
鄧淑明
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
 
AAA

su1.jpg

美國研究公司CB Insights從2008至2010年,追蹤了1,100多間在發展初期已有種子基金投資的科技初創,發現不足一半可以有第二輪融資,然後數目不斷遞減,得到第四輪融資的則只有15%。

科技初創一般會在籌得130萬美元(即1,000多萬港元)的20個月後無以為繼,有研究公司訪問了數以百計失敗初創的負責人,以探究初創失敗的原因。

排行首位的是欠缺市場需求。不少人創業都以自身經驗出發,又或者單憑個人興趣,往往不了解是否有市場需要,更枉論市場規模的太小,結果大多失敗而回。

其中一間受訪的初創認為,就算企業具備多種優秀條件,如先進的科技、一流的消費行為數據、不俗的口碑、熟悉行業等,但受制於有限的市場規模,業務也難以有進一步的發展。有初創坦言,公司萬事俱備,只欠客戶。

事實上,要開拓「藍海」,即未被發掘的商機,就必須要勇敢和果斷。當商機未明朗化、少人競逐的時候,便要努力為企業創造價值,開創廣闊的市場空間,才能取得成功。

試想想十多年前,智能手機仍未普及,大家追求的都是輕巧或細小的流動電話,誰會想到手機可以沒有鍵盤,除了通話之外,還可以集上網、交友、工作、攝影、繳費等用途於一身。而我在20多年前創業,引進當時香港人並不熟識的地理資訊系統(GlS),也不被看好,更沒有市場可言,但到現在,GIS已成為公私營機構廣泛採用的軟件,可作規劃、管理和協調的工作。回想當初若沒有那份執着和信念,便不可能堅持下去。

作為過來人,我認為創業除要對市場和客戶有透徹的了解,讓產品和服務為客戶解決問題,還需時刻為不期而來的逆境作出準備,只要遇強越強,勇往直前,我深信前路仍是一片光明。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港府斥鉅資發展科技園及數碼港以至未來河套區之創科基建,相比內地於創科氣氛上有所落差原因不少,筆者總結為官僚化管理之詬病,令只有頭部之企業跑出並生存,而初創甚自至各園區內孵化畢業企業,於前幾年疫情間已倒閉了不少。政府上有決策推動創科創業,執行時下有對策,源於官僚式之不熱心,冷待孵化計劃申請者,批核成功率不高,對申請落選企業也欠原因,改進建議及跟進欠奉。 即使已進入孵化,官式里程碑(milestone)設定亦令不少初創疲於滿足呈報官方文件,未能全心研發及運營。

    陳承宇博士  2023-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