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世路:金管局串通銀公 信貸資料庫恐染紅

2020-08-04
朴世路
財經專欄作家
 
AAA

WhatsApp Image 2020-08-04 at 11.17.38.jpeg

自前年11月,環聯(Transunion)被曝出現嚴重個人私隱漏洞,有部份名人的信貸資料因而通過簡單的驗證方式遭到外洩,環聯亦在短時間內停止網上查取信貸報告的服務,至今年4月初才局部恢復。

因為以上原因,銀行業界一直商討引入多一個個人信貸資料服務機構,以破除壟斷,不過由於由於個人借貸及欠債記錄屬高度敏感資料,私隱保障是否足夠極受公眾關注。不過過在金管局努力,加上銀行公會推動下,似乎破除壟斷一途,已開始明朗化。

金管局冀有至少三間信貸資料庫公司

昨日有傳媒報導稱,銀行公會上周三與和業界舉行簡報會,今年11月邀請有意競投機構交建議書。至於架構方面,將會由過往金融機構直接向信貸庫唯一經營者環聯提供資料,變成中央化平台運作,由金融機構如銀行、虛銀及財務公司等接入客戶數據,再轉至連接中介,即由金管局及銀行公會共同持有的香港銀行同業結算有限公司作儲存,然後再傳輸各信貸資料庫公司共享分析,因平台建立及系統測試需時,故估計到2022年底前,才可直接推行。

據傳媒新聞訊息稱,金管局曾表達意願,冀日後本港有不少於三間的信貸資料庫公司。而且確實也有三家公司表達初步意向,除了環聯外,近日越炒越熱的諾華誠信(NovaCredit),甚至有傳平保(2318)旗下金融壹賬通也希望參與。至於3家公司的背景如下:

1.環聯(Transunion):該公司前身為香港資信有限公司,於1982年由12間提供汽車及設備信貸融資的機構共同成立。其成立目的是分享租購的信貸資料,從而建立透明的機制,以建立市場的信任。

他們的資料庫在3年後開始擴展,開始收集各種負面資料,即有關個人拖欠記錄的資料。其後隨香港經濟和金融業興旺,主要由於信用卡為主的無擔保信貸漸趨普及,中央資料庫的重要性日益提升,使不少財務機構及銀行相繼入股,但主要以外資為主,包括美國運通(American Express)、星展銀行、美國鄧白氏、恆生(11)旗下恆生財務、渣打銀行(2888)、東亞銀行(23)及匯豐銀行(5)各持有6.25%。

在1999年,美國TransUnion International收購香港資信有限公司56.25%股權,並更名至今。而在2003年,香港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修訂個人信貸資料實務守則,逐漸開放正面資料,至今目前載有550萬個消費者信貸記錄,大約佔香港80%的人口。

2.諾華誠信(NovaCredit):該公司在2017年底成立,致力共創金融資訊平台,提升香港以及粵港澳大灣區的信貸資料服務效率,令整個金融行業從中受惠,並由前環聯香港區行政總裁的何佳意擔任總裁。至於股東方面,主要以歐資、中資及華資為主,包括科孚資訊(CRIF)持有38.96%、中原數據科持有約12.99%、員工持股的諾華誠信國際、銀聯、許氏兄弟旗下立橋人壽、國內資產管理公司信達國際(1359)控制的南洋商業銀行、東亞銀行(23)、中國評級機構中誠信、台灣上海商業儲蓄銀行控股的上海商業銀行、大新銀行及廣州越秀金控為大股東的創興銀行(1111)各持股6.49%。

據日前傳媒報導稱,在香港20間活躍於信貸的銀行中,已有約13間與他們開始數據庫連接的工作,約涉及400至500萬個消費者信貸記錄,佔全港人口50% 至 60%。其中,已經與香港大型銀行中銀香港(2388)完成前期數據接駁的可行研究,但部份需待日後由銀行公會通過由諾華誠信提供服務後,才能開始商談,不過公司強調,只要諾華誠信得到數據後,便可開始提供服務。

3. 金融壹賬通:早於2015年由平保(2318)孵化出來,主要作為金融機構的商業科技雲服務平台,在2017年正式成立,並在上年11月在美國上市,由平安保險員工持股近50%,平安保險持股約39%。目前金融壹賬通共有13大解決方案,覆蓋從營銷獲客、風險管理和客戶服務的全流程服務,以及從數據管理、智慧經營到雲平台的底層技術服務。 截至2019年12月31日,金融壹賬通服務客戶已涵蓋中國全部的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99%的城商行和52%的保險公司。

如果以上公司真是參加信貸資料庫競投,在今年11月提交建議書後,中標結果明年3月揭盅;招標條件包括審視公司相關管理及行業經驗、私隱合規、管治及技術水平,暫時未聞會列明最低資本金額要求。

中資背景公司中標或引起疑慮

信貸資料庫儲存關於「正面信貸資料」,包括個人的信貸額(如信貸額度及未償還金額)及還款記錄的資料,這些資料會被不恰當使用,將會成為部份人士被利用的「痛腳」。如果容許更多企業索取資料,似乎會有更高洩露私隱的機會,如果更甚者,兩間信貸資料庫公司具中資背景,如果日後再容許跨境交換信貸資料,似乎會導致個人資料外洩至中國內地,或引起不少人的恐懼,但是綜合各方消息稱,由於個人資料(私隱)條例中的「個人信貸資料」守則中,清楚列明信貸資料不得轉移至香港境外,故似乎暫時各位仍可以安心。

在複雜的國際形勢之下,雖然香港「中國化」是大勢所趨,解除由美國及外資持的環聯壟斷也是符合時代趨勢,但在「全民恐中」的社會情況下,如果貿貿然因為以上原因把敏感的信貸資料轉至中國內地資金控制信貸機構,似乎更會引起市民更深的疑慮,令他們深感寶貴的個人資料似乎給國內機構把持,加上新的架構更增加一個機構接觸資料,似乎更加深了對私隱洩漏的疑慮,以減少私隱曝露的原因改變壟斷情,似乎有所不當,不過在這個敏感的時空中,似乎就是沒有辦法了,或許各方應多加溝通,又或者加設一些選項,可讓市民選擇把資料轉移至令他們屬意的信貸資料庫,或許亦能夠緩解部份的市民的恐慌。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