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向偉:解放思想與經濟創新
1978年12月,鄧小平作了題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歷史性講話。正是這一講話,為中國實施改革開放定了調子。
1980年8月26日,即鄧小平發表這一講話後不到兩年之時,中國就批准成立了深圳這一全國首個經濟特區。與香港僅一河之隔的深圳,當時不過是一個毫無生機的小漁村。
上周三(8月26日),深圳迎來了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的大日子。深圳所取得的成就,值得大書特書。40年來,深圳已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典範。其國內生產總值2018年就已超越香港,而這不過是其可圈可點的巨大成就之一。
現在,深圳及全國都在謀劃未來五年乃至更長時間的發展規劃,此時重溫鄧小平關於「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號召,依然能在人們心中激起共鳴。
今日之中國,再次走到了一個至關重要的歷史節點。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言,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而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又使這個大變局加速變化。
中國或是全球首個擺脫新冠疫情並恢復常態的經濟大國,但中國卻面臨著一個日益敵對的國際環境,其主要特徵就是華盛頓與北京之間的全面對抗。
而在中國國內,人們擔憂之心在與日俱增,擔心有關轉向依靠國內市場和消費來促經濟的決定,會令改革開放成為犧牲品。事實上,包括習近平主席在內的中國領導人以及官方媒體近來都在反覆重申,中國不會在改革開放上走回頭路。這也說明了時下這種擔憂的普遍性和嚴重性。
中國確實存在這樣的情況,即政府做出了諸多承諾,但落實不夠,尤其是在對待民營企業和外國投資者方面。過去幾年,這樣的情況尤為突出。中國共產黨近年來加強了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和管控,同時更加強調國有經濟的作用。
多年來,政府也是反覆鄭重承諾,要為民營企業和外國投資者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但現實情況卻是,民營企業和外商企業一直被視為二等企業,其地位遠遠遜於國有企業。
但事實上,民營和外資企業的經濟影響力和作用在日益增加和擴大。我們不妨以民營經濟為例。用56789這幾個數字,足以說明民營經濟的規模和重要性,即民營企業納稅額佔全國稅收收入的50%,貢獻60%的國內生產總值,佔全部產業升級和創新的70%,提供全國80%的就業機會,民企總數佔全國企業總數的90%。
然而,民營企業家的命運往往會被政府濫權所左右。
最新的案例是,陝西省延安市一從事地產開發和酒店管理的民營企業家,被指2018年世界盃期間參與網上賭博而於7月份被拘留。8月份,他因頭部重傷而被送往醫院治療。據《財新》雜誌網絡版報道,警方稱其頭部的重傷是他自己造成的,並拒絕其家人探視。
這篇報道後來被刪除了。這位企業家的親屬懷疑,他之所以被捕,是因為他發起運動,揭露延安市普遍存在的高利貸活動。據悉,當地經營高利貸的團伙,通常都與警察或官員有勾結,並得到他們的保護。
同樣,在華外國投資者也一直渴望能有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去年3月通過的《外商投資法》承諾為外國投資者提供平等的待遇、更大的市場准入和更好的法律保護。但現實情況卻是,外國企業依然憂心忡忡,擔憂相關行業法規及地方行政審批會妨礙它們的市場准入。
當前,中國經濟所面臨的困難前所未有,因此中國政府應採取果斷、切實的措施,確保為內資和外企、民營和國有等所有企業提供公平的競爭環境。但問題是,中國領導層制定有詳盡的規劃,只是缺乏實施的決心和意願。
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曾通過一項詳盡的改革藍圖,讓市場在經濟中發揮「決定性作用」,並強調司法獨立。當時,習近平主席登上中國權力之巔才剛剛一年。這一改革藍圖被譽為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文件,其目標之一就是在今年年底前取得「決定性成果」。現距這一期限只有短短的4個月時間了,但一些關鍵性經濟措施仍未得以落實,包括農村土地使用權改革和房產稅等。
現在,中國正加緊編製第十四個五年規劃(2021-25年)以及2035年遠景目標。中國領導人反覆強調,要通過科技創新來創造新的增長動力。
在8月24日召開的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習近平主席強調中國要大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儘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他要求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大力培養和引進國際一流人才和科研團隊。
但是,要讓創新成為時尚和日常,僅靠政府支持和資助是遠遠不夠的。在一個鼓勵獨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維的社會環境中,思想和觀點的碰撞和自由交流對於推動創新至關重要。
但不幸的是,中國似乎在朝相反的方向發展:政府嚴厲打擊異見人士以及收緊管制讓媒體失聲。目前的現實情況是,教研人員不得不嚴守黨的路線,否則會面臨被解聘甚至坐牢等嚴厲懲罰,學術自由自然也受到衝擊。
需要明白的是,如果不能解放思想,創新就無從談起。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