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正察:建立物流樞紐 應對全球供應鏈重塑
文:團結香港基金土地及房屋研究主管 葉文祺、助理研究員 許雅婷
日益緊張的地緣政治局勢,促使不少企業重新調整其供應鏈,將供應商及工廠轉移到不同地方。各種變化將會考驗香港作為國際物流樞紐的應變能力,然而早在此之前,本地物流業的發展就已經受制於土地匱乏與政策支援不足。若要保持香港物流業的領先地位,政府應該如何著手提升物流業的競爭力?
土地不足拖慢行業發展
香港憑藉優越的地理位置,多年來均是亞太區重要的貿易與物流中心,可惜土地不足窒礙本地物流業的進一步發展,使其競爭力逐年下降。世界銀行的2018年物流表現指數排名中,香港較2016年第9位下跌3名至第12位。亞洲供應鏈及物流研究所的一項研究比較了香港、新加坡及深圳三地作為區域配送樞紐的優劣,香港在租金成本、土地供應及政府支援方面明顯遜色。
物流空間和設施長期供不應求,2009年至2018年間的工業用地供應僅增長了8%。另一項由差餉物業估價署統計的數字更顯示,私人貨倉的落成量在2000年代一度出現長達10年的供應缺口,隨後的供應亦不穩定,2013、2015及2019年均沒有錄得新落成的私人貨倉樓面。
倉儲設施的供應緊絀,租金拾級而上,迫使物流營運商轉移至新界租金低廉的空置農地,因而衍生所謂的「棕地問題」。規劃署的研究顯示,現時全港有作業營運的棕地中,近一半的面積從事物流相關作業。未來不少棕地會被收回用作推行新發展區及其他項目,可供物流及其他行業使用的土地或出現負增長。
發展物流樞紐一石二鳥
政府應該建立物流樞紐,一方面提供充分的空間支援物流業或其他新興行業的長遠發展,另一方面理順現時雜亂無章的棕地。合適的選址包括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人工島、龍鼓灘及屯門西一帶、新界西北地區以及新界北地區。這些物流樞紐各司其職,例如香港口岸人工島鄰近香港國際機場及港珠澳大橋,可發展為機場物流整合中心,作為大灣區和全球各地的雙向門戶。
面臨充滿不確定性的前景,政府不應固守「以不變應萬變」的觀念,相反,政府加緊以具體行動支援行業發展,才能為物流業及其他策略性產業的發展提供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