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介嶺:中國不會陷入美國「軍備競賽」陷阱
9月1日,五角大樓發佈了向參議院提交的2020年《中國軍事與安全態勢發展報告》,開宗明義指解放軍軍力發展快速,並由此渲染「中國軍事威脅論」,稱目前在某些軍事領域,如「造船業」、「常規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以及「合成防空系統」,解放軍已趕上,甚至超過美國現代化水準。
報告強調,隨着20年來中國軍力的持續發展和現代化,解放軍2020年目標轉向「在2049年前全面建成世界一流軍隊」。這一目標意味着中國要建立一支與美國相當、甚至在某些情況下優於美國的軍隊。
通篇觀之,報告高度警惕中國擴充核武庫、發展太空項目,以及部署人工智能動向,字裡行間彌漫着對華敵視情緒,將中國發展軍力的意圖說成是要挑戰美國地位、「改變國際秩序」,難怪被中國國防部痛批為蓄意歪曲中國國防政策和戰略意圖,抹黑中國軍隊現代化建設、國防開支、核政策等問題,挑動兩岸對立、加劇台海形勢緊張,充滿零和博弈的冷戰思維。
五角大樓拖了數月才公佈這份報告,與美國的政治氣候密切相關。今年4月以來,特朗普政府改變了過去七屆政府的對華接觸政策,態度做派又臭又硬,反映到軍事層面上,中國軍事威脅自然會被肆意渲染和再次炒作。
客觀而論,面對一個意識形態完全不同的共產黨中國的迅速崛起,作為美國這一守成霸主的國防部,在評估對手軍力時多居安思危,說些過頭話、盡可能把問題想得嚴峻一些本無可厚非。何況,古今中外歷來是「幹什麼,吆喝什麼」,通過誇大其詞為部門多爭取些好處並不鮮見,中國理所當然地成為最理想的攻擊靶子。
問題是,在美軍軍事優勢十分明顯的情況下,「思危」也不能太離譜。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軍費開支超過1.9萬億美元,其中,美國雄冠全球,達7320億美元,佔全球軍費總額的38%,有相當一部分用於常規武器和核武器庫存的更新。單看數字可能會有點抽象。這麼說吧,美國去年的軍費是中國的近3倍,相當於排在後面9個國家軍費的總和!
中美戰略投送能力不在一個水準上。美國的海外軍事基地多達800個左右,佔全球總數的95%,軍事觸角遍佈全球,而中國三年前才在非洲小國吉布提建成了一個小型海軍基地,主要用於中國軍隊執行亞丁灣和索馬裡海域護航、維和、人道主義救援等任務的休整補給保障。更有甚者,美國在中國附近佈滿了軍事基地,在人家臥榻之側堂而皇之地酣睡,而中國在美國附近一個軍事基地都沒有,誰威脅誰還不一目了然?
報告稱,中國海軍全球最大,擁有350艘艦艇,超過了美國的293艘。此說似是而非,有點危言聳聽。無用辯駁,美國海軍實力雄冠全球,先不論軍艦品質和噸位,單單航母就有11艏,比其他9個國家的航母累加起來還要多。更為重要的是,美國航母全部實現了核動力,遙遙領先於任何國家,且已開始更新換代。相比之下,中國只是美國一個零頭,僅有一艘航母在服役。這還拿中國海軍說事,不覺得扯嗎?
報告重彩濃墨渲染解放軍正在擴充核武庫,發展海基、陸基和空基「三位一體」的核力量,並推測中國未來10年核彈頭數量,將從目前的200多枚增加一倍;可威脅美國的陸基洲際彈道導彈彈頭,則可能在5年內增至200枚。
這是美國官方首次公開設定中國核彈頭數目,但較其他機構的評估要少很多。今年6月,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發佈的年度報告估計,2020年全球核武庫「量降質升」,美國有5800個核彈頭,中國320枚左右。
應該說,隨着中國的崛起以及外部安全環境的變化,解放軍加快軍事現代化步伐是歷史的必然,換成任何一個國家都會這麼做。即便中國核武有了新氣象,與美俄差距仍不是一點點。正如SIPRI報告所指,美俄兩個「核大戶」都在實施大規模的核武庫現代化項目,對核彈頭、導彈、飛機投射系統以及核武器生產設施進行更新換代。
不僅如此,美俄兩國在軍事計畫和理論中賦予了核武器新的或更重要的角色,這標誌着冷戰後核武器逐漸趨向邊緣化的形勢正面臨逆轉。在這種背景下,特朗普政府試圖施壓中國加入美俄軍控談判,目的是限制中國擴充核武庫,也為即將到期的削減戰略武器條約續約失敗預設藉口。
事實上,美國對華軍事規劃從未手軟。8月24日,美國國防部長埃斯珀在《華爾街日報》發表了題為「五角大樓已經為中國做好了準備」一文,釋放了幾大個重要信號,最為明顯的是五角大樓已將解放軍視為美國國防戰略規劃的主焦點,首要措施是確保美軍佔據絕對軍事優勢,擁有一支能夠在海、陸、空、太空和網絡空間等所有領域有能力展開競爭、威懾和取勝的武裝力量。
針對中國崛起,埃斯珀毫不掩飾地說,為了保持未來數十年美國的優勢,五角大樓正在重點發展先進常規武器能力和諸如高超音速武器、5G通訊、一體化防空反導系統和人工智能等顛覆性技術。
顯而易見,五角大樓中國實力報告以偏概全,具有很強的誤導性。作為全球頭號大國,美國不能一方面自己磨刀霍霍,另一方面又對中國推進軍事現代化說三道四,更不能奢求北京在軍事上原地踏步走,以確保自己在軍事領域得以千秋萬代保持壓倒性的絕對優勢。否則,公理何在?
面對美方的無理挑釁,從中方外交高層表態看,中國理性克制,沒有接招與美國打一場新冷戰,更不會重蹈前蘇聯覆轍,陷入「軍備競賽」陷阱。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是中國走向復興之路的必有路徑。中國領導人也早已表態,走和平發展道路,無論發展到哪一步,中國永不稱霸,永不搞擴張,致力於建立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係。
這就決定了中國將繼續奉行防禦性國防政策和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隨着美國反導作戰能力、精準打擊能力和對華敵視的不斷提升,中國因應安全形勢的變化,發展包括核武庫在內的武器裝備,不是為了謀求核擴張或政治恐嚇效應,也不是謀求核均勢,更不會置民生於不顧,窮兵黷武謀求絕對優勢,只是在努力「保持最低限度的核威懾」,確保具備有效的「二次核打擊」能力,威懾對手不要鋌而走險,這也正應和了「武」字分拆後的正解:「止」「戈」,有助於世界和平。
華盛頓對華戰略定位必須理性客觀,不講原則地圍堵封殺或能得逞於一時,但對中國這樣一個具有幾千年文明的大國很難長期奏效。上世紀六十年代,在那麼困難的情況下,中國不也成功進行了核試驗了嗎?再拿現在的「一帶一路倡議」看,儘管美國重重阻擾潑髒水,迄今為止,不也已有一百多個國家與華簽訂了總值高達1萬億人民幣的合作協議了嗎?
毫無疑問,走向對抗絕非中美關係的必然,也不符合任何一方的利益。值此艱難困苦之際,中美兩國應堅持可控競爭,以雙方有共同利益的領域為重點,尋求合作。從現在的情況看,兩國關係的走向,從某種角度看,不在於中國怎麼做,也不在於戰術伎倆,而在於美國的戰略意圖。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