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正察:通識教育是否需要改革?

2020-09-14
政策‧正察
團結香港基金政策研究院
 
AAA

撰文:團結香港基金教育及青年研究主管 郭凱傑、助理研究員 劉錦輝

高中通識教育科教科書新修訂內容近期引起社會關注。事實上,除了教科書以外,通識科的課程、考評,甚至教師一直以來遭受社會各界的批評。科目是否出了問題?需要改革嗎?

700dd8b4-fb04-4f15-b4b9-6f2f3a5f6067.jpg

回顧教育改革的時候,通識教育科之所以成為新高中課程的核心科目是爲了回應香港應試教育和死板讀書文化的問題,協助學生跨學科學習、掌握明辨性思考能力,同時也要他們學會尊重他人的意見。

願景雖好,但今時今日的通識科在執行上跟原本的設想出現了很大的落差。課程內容太廣、考評方式不恰,以及教學水平參差,都影響到科目的效果。團結香港基金於今年九月發布《通識教育:慎思明辨 海納百川》研究報告,以五大範疇來審視通識科:課程、考評、教材、教學過程和銜接。筆者希望借此文章分享一些報告内容的主要觀點。

課程範圍太廣、文理失衡

通識教育科強調學校與教師以「課題探究」的教學模式,即學生透過社會議題去掌握不同學科概念及思考方法,協助學生掌握高層次思考能力。但是,由於課程範圍目前太廣泛,課程指引未能定義清楚學習概念,導致學生著重時事論述方式而輕視掌握基礎概念。例如,要在指定168課堂小時内完成六大單元,12個主題,即14小時内要掌握「中華文化與現代生活」,「科學、科技與公共衛生」等,對教師和學生來説是非常困難。

基金會與嶺南大學公共管治研究部合作進行的調查顯示,65%受訪教師表明難以在如此短促的時限內深入探討所有單元的關鍵概念。另外,通識原本希望讓學生能夠做到「文理兼備」,達至「文中有理,理中有文」的目標。可是,目前的課程著重文多於理,遠離原初的教學宗旨。

教學過程安排參差

通識科的教師的安排及教材近年都備受爭議。本科課程涵蓋不同學科及範疇,要求教師什麼都要懂,更需要多元的教材,對教與學是非常困難的挑戰。調查顯示,通識科的備課時間中位數比其他科目高出50%。換句話說,假設一個教師兼教化學,當其他科目要備兩個小時課,通識就要三個小時。這顯示通識科教師們需要更多的支援。

教育局一直以來不鼓勵學校以刻板的教科書教學,指明通識需利用廣泛的資源作教材,故此不會審核教科書。但調查顯示,87%教師卻依然依賴教科書作為主要教材。多年來該情況並無改變,加上教科書一直無需經政府評核其水準,令質量參差。教科書以外,教師亦會使用社交媒體準備教材,而近40%受訪教師選用網上資源為主要教材之一。要審核相關資料的準確性比教科書更加困難。

考試制度有悖學習目的

通識科主要透過公開試作出評核,模式類近語文科的議論文寫作。但是,要就著學生的明辨性及高層次思維作出準確的評核並給予等級其實不是一個容易實踐的事。時間限制變相鼓勵學生以坊間大行其道的框架作答,集中操練應試技巧及語文能力,對訓練學生的高層次思維不但毫無助益,更會局限其想像力。調查發現,93%受訪教師認為,過往的考試問題和評核準則對教師的教學重點有顯著影響,顯示學生事實上是在為考試而思考,而非學習如何去思考。 如此說來,目前通識作為必修、必考和大學入學必計核心科目,不但未能全面實現通識教育目標,甚至是有衝突的。

重新界定通識科於教育制度中的重要性

時至今日,通識科已經推出超過十年。在此時代背景下,世界上多個主要國家均愈趨重視培育新一代青年人的明辨性思考、溝通技巧、公民意識,及自主學習能力,以協助他們面對21世紀的挑戰。團結香港基金認爲通識科比以往變得更爲重要,而需透過全面改革以達到當初教育改革的目標。基金會就通識教育報告提出5大範疇共13項政策建議,期望改善此科的教學成果。

 

延伸閱讀
  • 教育對本港未來經濟發展至關重要。要建立一個具有競爭力,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庫,就需要政府、業界、院校等的持份者攜手合作促進多元人才發展,推動全民終身學習。香港必須重新構想教育制度, 才能迎接風起雲湧、瞬息萬變的新時代!

    政策‧正察  2021-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