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淺析駱惠寧訪劏房戶的背後含義
國慶當日,中聯辦主任駱惠寧先後赴小西灣和深水埗「落區」。其中探訪劏房戶尤為引人注目,政圈耳語不斷。
以前中聯辦主任也會有類似行動,但大多局限在慈善和「表彰」兩地交流的層面上,算是嚴格按照中聯辦在制度中規定的角色做事。
例如2015年2月,時任中聯辦主任張曉明探訪東華三院余振強紀念護理安老院,向長者拜年送「福袋」,以及2017年8月,探望在青海玉樹地震中救助災區孤兒院時犧牲的香港義工黃福榮的家人。
王志民任期較短,其主要精力投入在「門常開」計劃:舉辦公開日邀請社會各界走進中聯辦,幾乎未有「落區」表現,在此不做贅述。
但這次駱惠寧直接聚焦本地社會問題,可謂打破常規。且中國講究大日子辦大事,回歸日執行《港區國安法》,緊接著國慶日就「視察」劏房,其重要程度可見一斑。無須諱言,此番動作帶出的政治訊息非常強烈。
第一,中央直接介入推動香港本地事務,下達政治命令。
一直以來,中央、港府、香港市民處於一種微妙的「婆媳關係」中:「母親」想幫助「兒子」,也要顧及「兒子」面子,不能隨意介入「夫妻生活」。否則不管「兒子」有多厲害,「媳婦」都會覺得他很無能。於是中央即便看出香港有重大問題也只能表面肯定港府工作,用模糊語言提點。
但現在,房屋問題已上升為政治問題,直接威脅社會穩定甚至成為動亂的催化劑,中央不再坐視不管,主動挑開香港的「膿包」,使用「欽差大臣向地方官傳旨」的傳統技法表明態度:房屋問題不能再拖,不能再「和稀泥」。它將很可能成為中央對特首的政績硬指標:短期上本次施政報告就要有所交代;長期上,講的狠一點:誰不解決誰下台。
第二,向香港財團明示立場,要求配合。
中國政圈講究「說話聽聲,鑼鼓聽音」。如此高調的點明問題,按照內地的政治邏輯,弦外之音就是社會各持份者要「勁往一處使」共同解決問題,誰設置阻力誰就要「承担後果」。而作為房屋問題最大持份者,地產商正是解決問題的最大阻力。
所謂後果很容易想到:內地發展潛力如此大,本地財團未來如果想繼續分得一杯羹,就需要在香港民生方面「投桃報李」。公平講,很多港商早期在內地靠政商關係得到過優待,如今中央需要幫助,如果你們轉臉說,「我只是個商人」,那就純屬揣著明白裝糊塗了。
這已不只是暗示,上年修例風波期間,人民日報曾發表評論文章《解決住房問題,香港不能再等了》,直接向地產商喊話:不要再打自己的算盤,是時候釋放最大善意。雖只是普通署名文章,但從駱的動作看,該文頗有前奏的意味。
如果說之前港府軟硬兼施求地產商合作未有實質結果,那麼現在財團們必須認真掂量掂量是否繼續「賺到盡」了。
第三,內地支持將陸續有來。
以北京的風格,主動說出的事,絕不可能「只打雷不下雨」,否則將影響中央威信。於是,幾乎可以預見,近期中央就將宣佈幫助香港解決房屋問題的優惠政策。而且以香港劫難過後需重新上路的歷史節點來看,這很可能是個「超級大禮包」。
兩會期間港區代表提出的「劃撥桂山島」計劃現已進入實質研判階段。現在有兩個方向:一是直接建住宅,按香港房地產協會的研究結果,將足夠供70萬人居住並可發展新產業園區。二是將部分大型公共設施如監獄、貨櫃碼頭等搬往島上,騰出土地建屋。
計劃尚未敲定,但類似結果應在情理之中。
第四,官方向內地民眾揭醜,做「心理建設」。
按以往取態,中央是不願把香港醜陋的一面放給內地同胞看的。其總體方針是維護東方之珠形象,既突顯一國兩制的偉大實踐,又保持內地民眾對香港的好感,有利經濟。這導致很多內地人對香港的情況沒有全面認識,認為香港很好不用管。
北京一直以「繁榮穩定」來定義香港政策的成功。然而,修例風波後,中央迫不得已打破了「穩定」的標籤,向內地展現了香港政治層面的亂象,如今又揭開「繁榮」背後的傷疤。目測北京將更多在官方渠道提及香港的問題,為內地民眾做「心理建設」,未來中央出手治理香港時就少一些雜音。
第五,平衡中央形象:政治與民生並行。
修例風波後,中央亂世用重典,強力支持止暴制亂。中央官員講話強硬,意圖宣誓決心、震懾極端勢力。但畢竟每次露面都強硬講政治,形象不好,可能引發中間派市民抵觸,所以要恩威並施。國安法出台後,社會氣氛緊張,多做一些關顧民生的動作,可做緩解,對提升中央整體形象有利。
綜上,土地房屋將正式被列為香港管治成效的重要指標,北京很可能打破「不干預」政策,親自入場,「手把手」推動香港解決問題。
至於中央介入的問題,一直是港人的心結。一聽到中央要管就兵荒馬亂。筆者認為大可不必,香港社會應放下「程序神聖化」的思維,以結果為重。中央管治社會的傳統思路是解決問題為先,程序正義次之。從今年的抗疫行動就可看出,如果沒有強制禁足、公共交通停運等「超常規手段」,武漢就不可能這麼快恢復正常。然而這種思維與香港社會長期以來的習慣大相徑庭,直接套用必然引發爭議。
但現在問題是,香港社會和市場的自我調節功能失效,樓價沖天難以遏制,必須藉助外力,利用國家調配資源的優勢打破困局。雖然「阿媽幫你搞定」不體面,但當現實殘酷到「阿媽不幫就妻離子散」的地步時,這就是最好的辦法。社會各界應配合形成合力推動改革。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