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智庫:美印太戰略擴大化 地緣影響為何
上海社科院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胡志勇在中評智庫基金會主辦的《中國評論》月刊10月號發表專文《美國「印太」戰略擴大化的地緣影響》,作者認為:由日本提出的「印太」概念經過美國的操作和鼓噪,現在正在形成一個更大規模的針對中國的安全戰略架構。美國積極拉攏印度、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家,積極推進印太地區安全協同合作,綜合運用經濟、技術、外交、意識形態、治理和人力資源等手段,建立新的規則、規範和制度,積極構建印度洋-太平洋地區新秩序,在增強美國競爭力的同時牽制中國、應對中國崛起。文章內容如下:
一、「印太」戰略抗衡中國「一帶一路」
「印太戰略」是在「美國優先」戰略指導下的地區戰略,美日澳印四國同盟成為「印太」戰略的根本基礎。其核心邏輯是抑制中國對印太地區國家的「強制」,對中國形成海上鉗制之勢,其目的在於遏制和打擊中國的和平崛起與發展,以維持印太地區的均勢。美國「印太」戰略的調整在較大程度上彌合了與日澳等盟國的分歧,提高了亞太同盟體系的向心力。美國主導的亞太盟國體系得到進一步完善與強化。在進一步鞏固美日、美韓安全同盟關係的同時,美國還積極拉攏印尼、越南等印太核心夥伴關係國家,美國稱印尼是印太地區的「海洋支點」,美國新政府希望幫助印尼在亞太地區海洋安全領域扮演中心角色。
2017年12月,特朗普政府發表了國家安全戰略報告。2018年1月,美國國防部發佈國防戰略報告,直接將中國列為美國的主要戰略競爭對手,特朗普政府亞太戰略逐漸成型。同時,美國積極支持日本提出的「印太」構想轉型,藉機強化與盟友的關係,藉助經濟項目鞏固正在建立的軍事政治聯盟。
與奧巴馬時期有所不同的是,特朗普政府更加重視冷戰時期的「海上控制」理論,積極恢復冷戰時期軍事部署,呼籲美國大力維護在西太平洋地區的絕對優勢;強化安全協定,加強現有地區聯盟與夥伴關係,提高地區夥伴國的安保能力和協同作戰能力,平衡和抵消中國的影響力,以支持和宣導建立一種自由、開放和基於規則的地區與海上新秩序。構建「印太」安全體系源於對奧巴馬主義的批判,特朗普將美式的政治、貿易規則加以細化,大量削減了其中的價值觀成分,突出了反對貿易壁壘、反對「國家資本主義」、反對「高壓政治」等更為實際的內容。經過修改的「印太規則」比「亞太再平衡」更具可操作性,美國積極推動「印度太平洋」體系轉型,不斷擴大和強化其在印太地區的盟友體系,全方位地制衡中國。美日澳印四國正積極把四方安全對話機制擴展到安全議題之外,四國正在積極協商一項替代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地區基礎設施建設計劃。由四國牽頭的聯合地區基礎設施計劃已在規劃之中,該計劃將與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競爭,以抗衡中國不斷上升的影響力。
「印太」概念並非美日獨創,特朗普積極回應這一概念並且發揚光大,符合其上任以來一貫的外交政策思維。美國積極構建「印太」安全體系旨在將亞太延伸為「印太」,將太平洋和印度洋作為一個戰略整體,積極擴展美國的海上戰略縱深,有助於美國在印度洋地區獲取更多的戰略利益,又延續了共和黨的進攻性外交風格。其戰略目的就是要削弱或邊緣化中國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的影響力。美國積極構建「印太」安全體系,運用政治、經濟、軍事等綜合手段,其戰略目的就是全面遏制中國的崛起,削弱中國的政治、經濟和安全影響力,以繼續維護美國全球主導地位。特朗普政府「印太」安全體系目的是從經濟與安全兩個層面對中國進行牽制與防範,強化美國在印太地區的經濟與安全存在,維護其地區霸權,重塑地區秩序。制衡中國,避免直接戰爭,阻遏中國產業升級;通過「對沖」和「楔子」戰略,離間、強化中國與其他印太大國之間的矛盾,使美國以較低成本護持霸權,始終保持美國在「印太」地區乃至全球範圍內的戰略優勢,維持美國的印太霸權體系和全球霸權體系,從而繼續維繫美國在印太地區離岸平衡手的地位和世界霸權地位。
美國「印太」安全體系正進入實質化操作階段,與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摩擦將愈演愈烈。在經濟上,美國與盟國為印太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提供投資,在增強東盟國家整體抗衡中國實力的同時,抵消和對沖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影響力,進一步削弱中國對東盟國家的影響力。在安全上,將東海、台海、南海與印度洋作為一個整體成為美國的戰略意圖,以多邊海洋安全合作為抓手,促進「三海一洋」安全聯動,攜手沿線國鉗制中國,通過惡化沿線安全環境破壞中國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以保護、維持美國在印太地區的戰略利益,實現「印太」地區內部的力量平衡,使美國成為「印太」地區的力量平衡者、安全調節者和體系塑造者。
美國強調「印太」地區海上交通線以及貿易和投資的開放性,尤其是南海不被任何國家控制,強調維護「基於規則的印太秩序」,深化印太海上安全合作,維護所謂「航行和飛越自由」,增進海上執法、打擊海盜、反恐、救災等方面的合作,支援符合透明、法治、環保等原則的「高品質基礎設施」建設。自奧巴馬時期到特朗普時期,美國採取的是典型的「離岸平衡」戰略,主要是因為美國實力有所下降,不得不在戰略上採取離岸平衡,以繼續保護美國在印太地區的戰略利益。美國對華戰略選擇也就從過去的「接觸加遏制」轉向以遏制、甚至霸凌為主。新冠疫情加速了中美關係的惡化。相比奧巴馬的「亞太再平衡」,特朗普的」印太」安全體系更加緩和、間接,有更強的防禦色彩。特朗普並不尋求建立一個排斥中國的亞太經貿體系,但也不希望中國運用經濟優勢左右其他國家。「印太」安全體系具有共同對抗中國的顯著特徵,對中國「一帶一路」採取「非對稱」制衡策略,以實現對中國的戰略對沖。美國「印太」安全體系在特朗普時期最終成形並得到不斷充實,與中國的「一帶一路」密切相關。美國認為「一帶一路」具有使中國成為歐亞大陸霸主的潛力,「中國的主導會破壞印太地區多數國家的主權」。控制印度洋和太平洋至關重要,可以使相關國家沿着歐亞大陸邊緣投射力量,美國應與民主國家構建「跨國海上聯盟系統」,以抗衡位於歐亞大陸的強國。
「印度洋-太平洋」地區成為美國積極塑造海洋新秩序新的地緣戰略方向。「印太」安全體系構建以東南亞地區基礎設施為先行,淡化軍事色彩,降低軍事衝突風險。在密切與日本的盟友關係基礎上,美國又積極拉攏印度,加快發展實質性的安全合作,期望形成東、西兩翼戰略格局,將印度洋與太平洋連成一體,利用亞洲各國間的矛盾不斷攪局,形成亞洲多重互相牽制的局面,以印太區域的多邊海洋安全合作為主推行「離岸平衡」戰略,以獲取最大戰略利益。
基於合作與制約的「印太」安全體系將中國崛起規制在美國主導的國際機制和國際規則框架內,是對以往戰略和政策的調整與創新。「印太」安全體系將安全聯盟的觀念移植到構建經濟聯盟的實踐中。積極構建美日澳三方經濟聯盟,以打造美國主導的亞太經濟架構,使亞太區域的安全與經濟「雙對立」,從而導致亞太地區一體化進程停滯,延阻中國崛起進程。2019年6月,美國國防部通過《印太戰略報告》,首次正式提出了「印太戰略」概念,明確中國作為「修正主義國家」,美國將通過「預備、夥伴和推動區域網絡化」繼續主導印太秩序;美國將增強與印太地區盟友與夥伴的合作,尤其是利用盟友這一「不對等優勢」,推動美國地區盟友和夥伴的網絡化聯繫,以達到遏制中國的目的。這一思路實際上繼承了「離岸平衡」戰略的精髓。2020年5月,美國總統向國會提交了對華戰略報告,成為指導美國未來的對華政策。美國認定中美的競爭是兩種社會制度的長期競爭,公開承認美國過去幾十年的對華接觸政策已經失敗,美國改變對華戰略:採取全方位施壓的強硬政策,按照「有原則的現實主義」,綜合運用美國的政治、外交、經濟、科技等一切資源,同時調動和整合美國國內政府機構、盟國、夥伴國等一切力量,繼續奉行「以實力維持和平」政策,專注於對部隊進行現代化改造和強化威懾力量,優先考慮並積極研發和部署諸如高超音速武器、5G和人工智能等一些能改變戰爭格局的技術,加強導彈防禦系統,以保持對中國的軍事與戰略優勢;以印太地區為基礎,優先考慮向印太戰區重新調撥資產、部隊與資源,通過建立強大的聯盟和夥伴關係,加強盟國合作,構築亞太地緣戰略基礎,以維持可靠的威懾力,與中國展開競爭,全面遏制中國發展。該報告是對美國2017年版《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涉華部分的進一步細化,成為美國政府加大與中國脫鈎、打壓中國的最新證據。為策應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和國防戰略將中國定為主要戰略競爭對手,2020年6月,美國國會參議院首度在「2021財年國防授權法」(NDAA)中設立「太平洋威懾倡議」(PDI),並獲參議院軍事委員會通過,「太平洋威懾倡議」獲得撥款69億美元。經費主要用於關鍵的軍事能力提升上。該倡議包括:提高太平洋地區聯合部隊的殺傷力,以改進針對可能攻擊美軍基地、作戰地點和其它關鍵基礎設施的戰區巡航導彈、彈道導彈和高超音速導彈的主動與被動防禦能力,增強印太地區聯合部隊的設計與態勢;增加遠征機場和港口的數量;提高區域內的分散式後勤和維護能力,以確保在持續多域攻擊下的後勤保障。加強聯盟和夥伴關係,以提高能力、改善互通性和信息共享,並支援信息行動能力,重點遏制可能對美國在印太地區帶來的不利影響,以消除美國盟友與夥伴的疑慮,增強美國在印太地區威懾的可信度,向中國發出強烈信號,堅定維護美國在印太地區的戰略利益,以保持美國軍事實力的可信平衡。該倡議旨在通過軍備競賽,威懾對手,最終壓垮對手,從而達到維持美國在全球戰略平衡的目的。2020年7月,美國國土安全部設立中國工作小組,以全面闡明、優先考慮和協調該部應對所謂中國對美國本土構成的不斷演變的威脅。
二、積極發展盟國和夥伴國家關係牽制中國
在亞太地區,美國投入更多的力量制衡中國,整合東亞地區盟友和夥伴的力量來牽制中國;「印太戰略」進一步密切了與印度的安全合作,拉攏印度共同制衡中國。美國更加註重對華軍事制衡,但避免與中國直接軍事對抗。
在美國的印太戰略中,美國期待印度能在全球層面成為美國展開對華競爭的核心夥伴。印度莫迪政府也正在試圖利用中美之間的衝突,在限制中國投資的同時,全面禁封了包括微信、抖音在內的中國應用程序,變本加厲地在全印度「去中國化」,企圖取代中國成為世界工廠。
近年來,美國正在增加對印度的作戰技術裝備的供應,不遺餘力地武裝印度,把印度打造成為遏制中國的橋頭堡。美國通過向印度提供先進武器裝備,提高印度軍事現代化水平,以增強印度抗衡中國的能力,給中國製造更大的麻煩。與此同時,通過出售給印度的F-35戰鬥機,與其他裝備該型號戰鬥機的日澳和韓國一道,打造圍堵中國的「F-35包圍圈」。2020年8月,美國空軍向印度洋上的迪戈加西亞島部署了3架B-2隱形轟炸機,這是美軍自2016年以來首次在該島部署B-2轟炸機,該型轟炸機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戰略轟炸機,具有能夠穿透防空系統的隱形能力,以加強印太地區軍力部署。
印度莫迪政府上台後,對中國「一帶一路」倡議一直持消極、敵意的態度,視中國為其主要競爭對手。頻頻製造邊界事端,破壞中印關係發展。印度舉辦了兩年一度的「米蘭」軍事演習。包括澳大利亞、馬來西亞、越南、印尼在內的至少16國參加了此次演習,以強化與印度洋沿岸國家、包括與東盟國家的合作,以牽制中國。
日本政府不斷以「中國威脅論」為藉口,積極發展與印度的關係,提出「亞非增長走廊」,以抵消中國「一帶一路」的影響力,平衡中國崛起。並與美軍舉行了「奪回離島」聯合軍事演習,以應對中國海上活動。
澳大利亞也加大了對印太安全合作的參與深度,包括將投資7億美元升級第二大空軍基地供美空軍使用,計劃在北部新建供美國海軍陸戰隊使用的深水港。
澳大利亞非常主動地積極推動美日澳印四邊互動,與美國共同制衡中國。近日,澳大利亞總理特恩布林到訪美國,積極勸說特朗普將美國版的基礎設施建設推廣到「印度-太平洋」地區,與日印「亞非增長走廊」相串聯,以對沖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影響力。同時,希望重啟美澳日印「四方安全對話」,該對話是抗衡中國在印太地區日益增強的影響力的一種機制。但迄今為止,澳大利亞一直避免加入美國主導的所謂的「航行自由」行動。澳大利亞有所顧忌,不願意跟隨美國海軍在南海「巡航」,以避免進一步刺激中國。
2020年6月,印度總理莫迪與澳大利亞總理莫里森進行了視訊會議,達成了包括加強國防和海上合作在內的一系列協定,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其中包括「雙邊後勤支援協定」,協定允許兩國使用對方的軍事基地、加強兩國的防務關係。7月,印度國防部討論了邀請澳大利亞參加「馬拉巴爾」海軍聯演的問題。使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所有成員國參加年度聯合軍事演習,表明美日印澳「四國聯盟」軍事化趨勢正在加強,
2020年8月,美印戰略夥伴論壇舉行,美國提出在印太地區建立像北約一樣的多邊安全機制的設想。並邀約韓國、越南、新西蘭三國加入印太安全合作機制。
2020年9月4日,歐盟加入美日台在台灣舉辦的供應鏈論壇,向中國發出「脫鈎」預告;歐盟將中國視為「系統性競爭對手」,對中國立場趨於強硬,在涉港、涉疆等一系列問題上明確地表明反對態度。
在歐洲,德國、法國、英國等紛紛表示要重返印太地區。近日,德國出台了印太新安全秩序的指導方針。德國政府以政策指導文件的方式提出了對「印太地區」的關注,強調印度洋-太平洋地區是德國對外政策的優先事項。強調德國要加強與亞太地區的關係,與亞洲國家如日本、印度展開更多的合作,德國希望與印太地區建立一個全新的基於規則和國際合作的國際多極新秩序。並確定與東盟建立並加強戰略關係的目標,表明德國在更多參與打造多極化國際秩序向中國施壓的同時,減少對中國的依賴。這是德國在本國及歐盟層面推動共同構建21世紀國際秩序的一個綱領性文件。德國加大對印太地區的投入,其目的就是要制衡中國。
作為在印太地區唯一一個擁有海外省和海外領地的歐洲國家,法國則把印太地區列為其對外政策優先側重點,以構建一個穩定的多極秩序,印太地區成為法國一個重要的合作夥伴地區。法國急於充當歐盟的「領頭羊」,以充當歐洲國家介入印太地區的先鋒,引領歐盟在印太地區發揮政治、經濟與安全等領域的作用。
2018年5月,法國總統在澳大利亞悉尼的海軍基地發表演講,闡述了法國在印太地區的戰略與目標。指出法國應在印太地區扮演協調、包容和穩定力量的角色。強調法國要鞏固和發展與印太地區的全面、戰略性夥伴關係,加強與中國、澳大利亞、印度、日本、韓國、印尼和新加坡等國家的合作。同時,加強參與地區組織,推動多邊主義發展。在氣候變化、環境保護和生物多樣性以及高品質基礎設施等領域加強與印太地區國家的合作。近年來,法國進一步加強與日本的軍事合作,包括今後在南海等「印太」地區更為頻繁地舉行聯合軍演,強化日法防務合作,確保這一地區海上通道「自由而開放」。
2019年5月,法國推出《法國印太防務戰略》報告。全面論述了印太地區的安全形勢、法國的印太防務戰略及法國將採取的措施。其目的是在印太新地緣格局中彰顯法國的存在,維護法國在印太地區的利益,依託「印太戰略」,發揮法國在全球治理的作用,提高法國在印太事務中的話語權,重塑法國的大國地位,制衡中國不斷崛起的實力與影響力。但囿於目前法國的國力與軍力,法國現階段難以實現其「印太戰略」目標。
英國公開表示中國海軍在南海的活動對英國利益構成了損害,英國應派其海軍前往南海與美國等盟友一起維護「航行自由行動」。近年來,英國積極在印太地區頻繁亮相,不斷強化在印太地區的存在,以擴大在印太地區的影響力。2017年下半年,英國派護衞艦到日本,與日本海上自衞隊聯合訓練。2018年2月,英國另一艘護衞艦「薩瑟蘭號」抵達澳大利亞,並在返回英國途中駛經南海,以顯示英國海軍在南海的軍事存在,給美國打頭陣,試探中國底線,挑釁中國。2018年,時任英國首相特雷莎·梅宣佈將於2019年年初在日本部署23型護衞艦「蒙特羅斯」號。而英國國防大臣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表示將在太平洋地區的新加坡或文萊建立海外軍事基地。2018年12月,英國皇家海軍「阿蓋爾」號護衞艦與日本自衞隊「出雲」號直升機護衞艦,以及美國海軍的潛艇和偵察機,首次在太平洋地區進行了美英日三國聯合軍演,海上控制、島礁爭奪、登陸作戰成為主要演練的內容。2019年1月,「阿蓋爾」號護衞艦與美國海軍「麥坎貝爾」號導彈驅逐艦,首次在南海進行了通信訓練和其他課目的演習。2019年10月,「阿蓋爾」號還參加了「五國團結—2018」聯合軍事演習,參加演習的還有來自馬來西亞、新加坡、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海軍的艦艇。英國還積極構建「日美澳印英」「五國海洋同盟」,以不斷提升英國在印太地區的安全地位。
作為美國的「跟班」,英國積極追隨美國的「印太」戰略。2019年英國外交政策文件中,「印太」已經正式取代「亞太」,以藉印太戰略的平台推行「全球化英國」,推動日美英三國在印太安全合作進一步深入,提升在印澳新等英聯邦國家中的影響力,英國脫歐以後,英國將增加海外軍事力量,在加勒比海和東南亞地區建立兩個新的軍事基地。以彰顯在該地區的軍事存在。
三、「印太戰略」的困境及中國的應對
「印太戰略」的擴大與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美國「印太」戰略的弱化,由於各國對「印太」的認知不同和利益各異,各國「印太」戰略目標與手段也不盡相同,美國的「印太戰略」可能與其他國家版本「戰略」相互對沖,弱化甚至偏移其戰略的安全指向。如:美國「印太戰略」側重防務,德國「印太戰略」從「印太地區」的經濟重要性和戰略複雜性入手,強調「規則主導」和「力量平衡」,政治與經濟安全並重,並未突出戰略的安全內涵。
美國「印太戰略」有主導區域、拉攏盟友、限制中國的明確意圖,並提出了塑造政治對立、強化安全工具和離間地區國家的政策手段,反映的是美國的霸權焦慮。但在日本以及隨後的印度、法國等國「印太戰略」中,各方關注更多的是地區經濟前景和大國力量平衡問題,美國的「印太戰略」並不符合成員國的國家利益。在主要關切和政策手段上,世界其他國家並未對美版「印太戰略」亦步亦趨,實際上是沖淡了美國的戰略指向,將進一步加劇「印太」戰略的困境。今年爆發的新冠疫情也使美國在印太地區的軍力不堪重負,將削弱美軍的整體戰備狀態,並限制其進行基本訓練、舉行軍事演習及在其他地區應對新危機的能力,從而影響到美國在印太地區的軍事存在。
隨着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加強了對印太地區的關注和投入,未來印太地區安全不確定性和危險性將隨之上升。中國應高度警惕未來美國的印太聯盟發展成一個高度團結的制衡性聯盟體系,深刻認識美國利用「印太戰略」遏制中國發展的目的,積極應對,早作準備,主動運用對抗與懷柔政策的戰略手段,增大或維持美國與其亞太盟國應對中國的戰略行為的分歧,努力緩和與美國迅速加劇的緊張關係,積極爭取贏得美國地方政府和美國企業界的支持。使美國印太凝聚力保持在較低水平,以化解和減少美國「印太戰略」針對中國的戰略對抗性壓力。
2020年7月,美國打破其在南海問題不持立場的一貫做法,公開就南海領土爭議發難。並二次在南海海域舉行雙航母演習,使南海地區緊張局勢再度升級。因此,中國應積極做好中、美軍方的溝通與聯絡,防止出現戰略誤判和擦槍走火。同時,中國應高度警惕美國在「灰色地帶」利用「非傳統軍事手段」挑起戰爭。
在避免軍事衝突的同時,中國應做好主動防禦,高度警惕美國在東南亞國家針對中國的情報共享網絡,積極發展與東盟國家的合作,藉機打入「楔子」,轉「危」為機。為此,中國應加強國際海洋法律、法規研究與專業人才培養,防範美國未來利用南海問題對中國發起法律戰、經濟戰。提早謀劃,防患未然,減少損失。
同時,中國應積極做好對南海駐島人員和物資的後勤保障工作,切實做好相關鬥爭準備,不斷增加海上力量的優化與武器裝備的更新換代。戰區部隊保持高度戒備,採取一切必要措施,堅決回擊一切危害國家的挑釁行為。而且,進一步加大中國國內的改革開放,進一步強化海上力量建設,堅決維護好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
*本文係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國家海洋治理體系構建研究(項目批准號:17ZDA172)的階段性成果。
文章原刊於《中評社》。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