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卓立:市區發展波及墓地時 先人怎樣得到適當安置?
重陽節到了,傳統做兩件事,第一是登高,傳說是為了避疫,完全呼應現在香港以至全世界的現況;第二是一眾孝子賢孫掃墓祭祖。
香港長年受土地資源缺乏的問題困擾,民宅短缺,陰宅的供應也相當緊張。從前,即便是香港這個彈丸之地,墳地和靈灰閣大都位處未經開發的郊野地帶,可是隨著市區擴展,這些風水寶地和民居鬧市變得只有咫尺之遙。以往香港政府試過為了騰出土地,不惜把墳場移走,那麼原本安葬的遺骨怎樣以得體、尊重的方式處理?
在九龍鑽石山墳場正門進去後一直走,有一座大台階,上面樹立了一座高三、四米的石碑,寫著「公墓」兩個字,下面有說明是遷移舊有墳地時,無人認領之遺骨轉葬之地,並在1951年由港府建成立碑。據知是當年政府開發雞籠灣墳場(即今天華富邨)等幾處墳地,慈善團體東華三院協助先人的家屬,有秩序地把遺骨遷移到新墓園;同時政府提供了現在公墓所處的土地,過了期限仍無人認領的遺骨,由東華三院清理遷移到公墓,總算讓生者住有所安,先人葬有所處。
香港社會始終尊重中華民族慎終追遠的精神,幾年前到墳場掃墓時偶然發現這公墓,雖然已隔多年,公墓前的香火依然鼎盛,問過拜祭的人,他們說因為早年祖先墳墓被移走,但不知移往哪裡,不過父輩知道有此公墓,唯有以此地作為祖先最終歸葬之處,每年帶兒孫到這裡掃墓,一代接一代承傳至今。如是者,幾十年過去,這個墓地和墓碑成為後人思親、溯本尋根之地,可見功德無量,影響深遠。
慎終追遠是出自後人對先人的尊敬,對逝者的思念,今天我們能夠享受身邊以為理所當然的一切,許多都是先祖們的付出。發展個人、發展社會之餘,不忘顧及先輩,即使他們已不在人世,入土為安,或化成輕煙,遷移立碑以表尊重,這是展現出中華民族美德。
作者電郵: cheung_cheuk_lap@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