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文:「去激進化」與「寡人無疾」

2020-11-02
袁文
智庫工作者、時事評論員
 
AAA

WhatsApp Image 2020-11-02 at 17.59.23 (1).jpeg

隨著有關反修例運動的案件展開審訊,案件中涉及眾多青年與教育工作者的情況引起公眾注意。在這現象背後,隱含著一個更值得公眾關心的議題—「激進化」(Radicalization)。

青少年受極端思想影響,做出激進行爲,不只是香港才有的問題,在國際上早已引起關注。相對地,不同地方都有「去激進化」(de-radicalization)的策略。

英國2018年推出了新的反恐戰略,將去激進化列爲重要工作,當中包括「預防性舉報」。「預防性舉報」是指市民可向地方當局或警察機構秘密舉報有極端主義傾向的人,由此啓動一個程序,以確定對被舉報人採取哪種類型的干預。預防小組會定期舉辦由警察、心理專家、社工參加的「溝通小組會議」,以決定應向特定人士提供何種程度的介入工作。

法國於2014年公布「打擊恐怖主義全國計劃(The Plan Against Terrorism)」正式把預防「極端化」作爲反恐的一個重要部分;同年成立「國家援助與預防極端化中心(National Centre for Support and Prevention of Radicalisation)」,聘請一些富有經驗與知識的警察專門負責接聽熱線電話,並由心理醫生在必要時提供心理輔導。2016年更公布了「反恐怖主義與極端化行動計劃(Action Plan against Radicalisation and Terrorism)」,擴大動員參與行動的範圍,把體育俱樂部、國民教育部或家庭補助金管理署等機構也列入預防「極端化」的行動角色範圍。

坦白說,觀乎各地的不同措施,成效各異,當中有一個令人警惕的教訓︰當一個地方的激進化程度已達一定水平,要進行「去激進化」的工作會事倍功半。這解釋了為何我們會不定期聽到歐洲一些國家發生恐怖主義的案件,這些國家往往是太遲正視「激進化」的問題,難以根治。

此處不妨重溫一下春秋時期名醫「扁鵲」的故事。扁鵲作為一代名醫,經常出入宮廷爲君王治病。有一天,扁鵲去見蔡桓公,細心觀察其面容後說道:「我發現君王的皮膚有病,應及時治療,以防病情加重。」桓公聽後卻不以為然,應了一句「寡人無疾」,拒絶了扁鵲的治療建議,更對人說「醫生就是喜歡給沒病的人治病,以顯示自己醫術高明」。後來扁鵲又見了蔡桓公兩次,都提醒桓公病情惡化,到最後一次,扁鵲已見桓公病情難治,桓公不久後亦一命嗚乎。

回想去年8月11日晚,激進示威者在多處向警察投擲汽油彈,國務院港澳辦發言人楊光隨即在8月12日就事件表態,以「出現恐怖主義苗頭」作為形容,並對此予以嚴厲譴責。當時社會反應認為「恐怖主義」的說法小題大做,心態好比桓公的一句「寡人無疾」。然而,在8月之後幾個月的激進暴力行為,包括街頭的縱火、馬鞍山燒人案、「屠龍小隊」這一類激進組織的成立,都不得不令人認清現實︰「激進化」已開始在香港植根萌芽。

「去激進化」的工作有如治病,要防微杜漸,當問題已發展到公眾都見到的恐慌程度,可能已經病入膏肓,難以根治。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禁蒙面法》為甚麼重要?原因是該法例正正針對滋生暴亂的「匿名效應」。所謂「匿名效應」出自管理心理學,指在不記姓名或在相互不瞭解的情況下個體獨立性、自主性得到充分體現的現象。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勒龐的經典著作《烏合之眾》,對於「匿名效應」對社會運動的影響有深入的分析。他直指「匿名性」引致個體喪失責任感,令個體變得原始、無理和情緒化。由於人們缺乏自我克制,因此逐漸接受集體潛意識的控制。在「匿名」的狀態和群體的掩護下,成為了「烏合之眾」孳生的「溫床」,令到社會動亂一發不可收拾。

    韓成科  2023-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