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府城 :卓興總兵 清朝戰神
忘記歷史意味著背叛,中國近代史是一段屈辱的歷史,在社會 動盪和列強攻破國門之後,中華民族的辛酸和艱難困苦不言而喻; 我們牢記歷史是為了珍愛和平,自強不息,圓夢中華。 潮州府城,作為潮州文化發源地,潮汕地區歷史上潮州府的政 治文化中心,人文鼎盛而成海濱鄒魯。
斑駁的城牆,仿佛向人們訴 說著她昔日的繁華。歷史的長河像流水已漸遠去,歲月濤聲依然拍 擊著潮州這座綠樹成蔭、繁花似錦的古城。在成行的樹蔭下,古城 有多少高第華宅深藏其中?有多少歷史仍被遺忘? 珍惜新冠疫情带給我難得的假期,在此風和日麗之際,約伴前 往潮州老城區尋幽探勝;沿著習近平主席不久前走過的路,漫步這座承載著千多年歷史文化積淀的古城,尋找兒時的足印,探尋昔日時光在古城中留下的痕蹟。當我走進古城區,徘徊在一條條古 巷子,步進一座座古宅第、古民居,仿佛看到的是一件件「歷史的 化石」;回憶逝去的歲月,已似雪泥鴻爪;看著既陌生而又熟悉的日 暮街角,一種親切感由然而生,撩起了我無盡思緒。
新冠疫情突如其來,忙碌的腳步戛然停下,多出的閒遐使我浮 想聯翩;作為將門後代,敝人對家史卻不求甚解,深感愧對先祖, 終於因疫情得以「偷得浮生半日閒」,來個查根究底。 走進博物館,翻閱發黄的史册卷宗,徜徉在書的海洋裡,悠悠 書香撲鼻而來;卓家先祖那段塵封已久,為大清朝奮戰拼搏,馳騁 沙場的驚心動魄歷程映入眼簾,不禁令人肅然起敬,引起我的求知 渴望。 歷史的鏡頭隨著沙沙的揭書聲,就像會說話般引人入勝,一頁 頁展現在眼前...... 此刻,我正走進時光隧道,穿越浩翰時空,到了清朝的道光年間。
史留印記 緬懷先祖
卓興,字傑仕,乳名卓花開,1829 年(清朝道光九年)出生於廣 東潮州府揭陽縣棉湖(今屬揭西縣)。清朝道光末年至同治年間投 軍,因武藝出眾,驍勇善戰,戰功彪炳。他從士卒做起,靠自己的 實力在戰場上奮勇拼搏,越級晉升,軍威顯赫,成為三軍統帥。他在任期間,深入民情,撫慰貧苦,嚴懲污吏,受到人民的愛戴。潮 州城裡那時有句口頭語,叫做「十五升,做總兵」,說的就是卓興十五年間從兵勇晉升到正一品「建威將軍」,成為名震嶺海的清軍一方 統帥歷程。
卓興在清軍歷任先鋒、千總、平鎮營都司、中軍游擊、參將、 副將、授正二品南韶連鎮總兵。任海南瓊州鎮中軍游擊時,加封 「格艮吐巴圖魯」稱號。後又屢立卓著戰功,兼虎門水師副提督, 旋即再晉升廣東水師提督(駐虎門,又稱虎門水師提督);其以德 行、節義、治績名震嶺南;潔身自好,受民稱頌,獲頒授從一品潮 州總兵。 大清皇帝後得悉卓興戰績輝煌,功勳登峰造極,且為朝廷舉薦 賢能功不可沒;因其舉薦的「洪兵」大將鄭紹忠(鄭金)、侯勉忠 (侯純戴)兩戰將真心効力清廷,迭樹戰功。
故同治帝龍顏大悅, 宣召其進京覲帝,御前受賜頂戴花翎,憑軍功加封「格良葉巴圖 魯」稱號(格良葉巴圖魯即戰神、勇士、英雄),冊封正一品「建威 將軍」,並欽賜穿黃馬褂(又稱武功褂子)及兩次賜誥卓興家族「三代 一品封典」,這在清軍甚至清廷中極為罕見,尤其是後期所賞的「格 良葉巴圖魯」稱號,更屬清軍戰將中的最高榮譽,相等於現代稱謂 的「戰神」,這是皇上恩賜卓興的莫大榮耀;可謂子孫榮耀,一門顯 貴。建「駟馬拖車」官邸「卓府」於潮州府城(今潮州市中山路,現 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因獲同治皇帝恩准,特將「卓府」官 邸命名為「建威第」(意即正一品「建威將軍」的府第),皇上且欣 然御筆一揮,為卓愛卿親筆題下「建威第」墨寶。
少年時的卓興,出落得一表人才,只見他氣宇軒昂,濃眉大眼,虎背熊腰,力大無窮且絕頂聰明;閑時喜耍拳弄棒,練就了一 身好武藝;其臂力過人,一人可輕易戰勝三、五個精壯小夥子;因 遇事好抱不平,為弱小出頭教訓頑劣者,與村童一起勞動、一起玩 耍;曾效法《三國演義》中的「桃園結義」,與其中兩個最要好夥伴 結拜為異性三兄弟。 他結交的摯友都是家境貧寒的窮小子,經常餓著肚子,經常有 上頓沒下頓,有時更是一連幾天無粒米落肚。有一次,他帶同幾個 村中少年到外邊玩耍,回來已是深夜,眾人的肚餓得咕咕直叫,於 是有人偷偷摸到地裹摘黃豆莢,剝皮後用沙鍋熬煮;黃豆煮熟後, 因為沒有食具便紛紛用手抓豆吃,由於人多手忙腳亂互不相讓,竟將沙鍋打破。卓興見狀打趣說:「眾將聽令,打破沙鍋寨,放走黃豆 大王。」卓興後來當上總兵,當年棉湖的患難兄弟上潮州府城找他。
當他們來到總兵府前,見卓家軍禁衛森嚴,只有畏畏縮縮、推推嚷嚷 地求門官通報,門官見他們衣衫襤褸而且言語粗俗,遂大聲叱喝不 讓走近。這時一個較為膽大的發牢騷說:「你門官不要瞧不起人,要 是往通報當年『同拍沙鍋寨』的弟兄來了,保管你家老爺開中門迎 接。」門官覺得事有蹺蹊,不敢怠慢,慌忙入內通報。
果然卓興 聞報,立即吩咐手下大開中門迎接,與眾兄弟攜手進府,擺宴接風,共敘多年離別之情,席間卓興笑言:「同拍沙鍋寨,患難好兄 弟」;事後還向眾兄弟贈金送物,把兒時曾效法「桃園結義」結拜為 兄弟的兩個最要好夥伴留在軍中任用,其餘願留在府中共事的根據 各人特長量才錄用,想回家的送上重禮及盤纏道別。人們無不盛讚 他富貴不忘貧賤之交,此後,「同拍沙鍋寨 ,患難好兄弟。」這句 卓興的戲言,便成為潮州人形容共患難、同富貴的同義詞。 再後來,這個「同拍沙鍋寨 」故事,由在廣府經商的潮州府城 人四處廣為傳揚,潮語的「沙鍋」遂變成粵語(廣州話)的「沙煲」; 由此演變而來,便是後來在粵港兩地流行的「沙煲兄弟」一詞出 處;其意喻為患難與共的兄弟,彼此雖沒有任何血緣關係,但因為 智趣相投,有共同理想,不忘初衷,生死與共,也包含著牢不可破 的兄弟友愛及深情厚誼。
人馬一體 大義凜然
1857 年(咸豐七年),卓興在任「平鎮營都司」時,值其奉檄 晉省,恰逢英國人(紅毛鬼)初入廣州,清朝其時國力式微,被西 方列強挾持,洋人專橫跋扈,氣焰囂張,搜刮民脂民膏,文武之吏 見之紛紛避道而行。卓興聞報大為震怒:「何汝等夷人,無恥至 此。」他牢記「自尊尚在,精忠報國」的誓言,已把個人命運和國 家命運緊緊連在一起,熱愛祖國的赤子之心表露無遺,他向袍澤激昂陳詞:「我等雖位卑未敢忘憂國,既為兵須護民。」說罷即帶綠營 兵勇進城,為起震懾作用,揚我國威,令眾兵勇整齊紀容,更「率 隊露刃,中道而馳,若將尋鬥」,使「夷人駭愕瞠視,莫敢誰何,士 氣為振。」有日巡視途中,驚見數洋兵當街抽打路邊攤販;民族大 義使然,卓興怒不可遏,令兵勇將洋兵團團圍住鞭抽痛打,廣州民 眾一時感到大快人心。穗民交口讚譽:「其義憤激烈,不為威屈,皆 此類也。」 自古有句名言「寶劍贈俠士,寶馬配英雄。」1858 年(咸豐 八年),卓興期時獲清朝名臣,贛、粵、閩總督軍的左宗棠賞識垂 愛,贈其極為珍貴的軍中「神獸」、有成吉思汗坐騎「長生天神馬」 血統的「白馬神駒」。牠不愧是一匹寶馬良駒,據稱該匹白馬頗有靈 性、耐力非凡,乃馬中極品、氣質高貴、踏步如風、飛翻奔霄;這 匹全駒雪白的白鬃駿馬成為卓興胯下坐騎,令他在往後歷次戰役中 如虎添翼;他策騎「白馬神駒」馳騁沙場,配合默契,屢立戰功; 其他將士想牽騎這匹馬,被又踹又咬,根本無法駕馭,牠只對卓興 俯首帖耳。 此「白馬神駒」曾奮戰沙場,身上中了三箭竟然仍能奮蹄疾 馳,把總兵大人救出險境;此後,卓興對這匹寶馬無限珍愛,用上 好飼料餵養,配上金玉鞍蹬,人馬情感深摯,結下深厚的情義;他視「白馬神駒」如知己,並練得一身馬上騎射好本領,騎射技術嫻 熟,簡直是人馬一體;他每次征戰都佩寶劍擎長槍,以「駿馬為 足,弓箭如手,」好不威風。直至辭官,卓興對此匹和主人靈性相 通的戰馬--「白馬神駒」都不離不棄。
潮州卓府外貌,「建威第」三字是皇帝墨寶。
卓興辭總兵官職後,視「白馬神駒」如知己,於潮州府城建 「駟馬拖車」官邸「卓府」時,特吩咐建築工匠在「卓府」官邸後 增建寬敞馬廄,供該匹「白馬神駒」頤養天年;直至牠歸天,卓興 仍以隆重葬禮送别當年「戰友」,並在潮州府城西郊為牠修建大型墳 塚,該地方後來被稱之為「白馬橋」,府城人讚譽貴為潮州總兵的卓 興,做人有情有義。
有詩曰:「四蹄奔月躡青煙,颯爽英姿馬亦然。 何處敝帷埋駿骨,欲澆醽醁野風前。」 1860 年(咸豐十年),卓興戰事捷報頻傳,兩廣總督喜不自 勝,頓萌惜才之心,遂奏報朝廷:卓興「在廣東破賊有功,使得西 江震動。」卓興獲晉升參將,並加副將銜。即此時以參將(清代綠 營統兵官,位次於副將,掌管本營軍務)用,加副將(清代綠營統 兵官,位次於總兵,統理一協軍務,又稱為協鎮)銜。
是年,清廷 「大計」考核,卓興獲粵省督、撫二官舉薦為「卓異」,喜獲御准, 進京覲見咸豐皇帝,卓興殿前跪謝聖上知遇之恩。 其時,卓興以參將加副將銜率綠營兵勇剿匪,在萬軍叢中勇救清軍參將,那已身陷敵軍重圍的方耀;為感謝救命之恩,方耀遂與 卓興結拜為軍中異姓好兄弟。卓、方带領兩軍在歷次殘酷而又激烈 戰鬥中互相支援、互相掩護、配合默契,在戰場上每到生死關頭把 命相託,親如手足,這對異姓兄弟共同譜寫了不少可歌可泣的故 事,打了多個飄亮的勝仗;事後卓興對方耀直言:「汝以命相託,吾 必冒死相救。」兩人從此建立了深厚的兄弟情誼;打這之後,兩人 親密無間,「不是親兄弟,勝似親兄弟」,故事在清軍中廣為流傳, 成為感天動地的美談。再一次生動地詮釋了「沙煲兄弟」一詞的深 意。此後,朝廷重臣在上報朝廷嘉獎的多次奏牘中,為卓興與方耀 同時請功,指二人戰績相埒;後來朝廷談兵事者,就以「卓方」或 「方卓」並稱。 在此之後,卓興再為清廷屢建奇功,獲一路晉升。
在任潮州總 兵與虎門水師提督期間,策白馬揮利劍、駕戰船嗚火炮,率領海陸 清兵壯士抗擊洋兵夷寇。他守疆護土,軍紀嚴明,秋毫無犯,與士 兵同甘共苦。其剛正不阿的個性得罪了不少朝中高官,同治皇帝登 基伊始,更屢呈奏折諍諍進言,痛陳貪污腐敗勢力為禍,擾亂朝 綱,將動搖大清國的統治根基,須嚴加整肅,惟多次力諫而未被采 納。終因不耻官場的黑暗,亦不願與墮落者為伍,遂於 1868 年(清 朝同治七年)急流勇退,托病辭總兵官職時,不忘舊情,奏請清廷繼由其在戰火中同生死、共患難的「沙煲兄弟」方耀署任潮州鎮總兵。
樂善好施 抵禦洋夷
1864 年(同治三年),卓興任南韶連總兵時,樂善好施,見當 地百姓多數生活貧困,食不果腹,向民眾施捨金錢和糧食;為興辦 書齋學堂,修橋築路等公益事業,曾慷慨解囊;更捐資八十万兩白 銀,助當地大興水利,築陂蓄水,灌溉農田,使稻米連年豐收,造 福一方,備受百姓稱譽。在南韶連總兵任上,卓興為官時,當地山 寇為害嚴重,逐督捕剿戮;當了解到賊人多為貧苦子弟被生活所逼 聚山成寇,卓出榜安民,公佈:「忍剿伐,而檄論撫慰。」遂以懷柔 政策,刀不刃血而促使山寇投戈歸農,一時治境安寧,為民讚頌不 已。
在所有侵略中國的帝國主義國家中,日本對中國的禍害最為慘 烈,日本浪人同治年間在廣東開始肆虐;許多日本浪人是無法無天 的騙子和惡棍,他們與英夷合夥販賣鸦片,以綁架為手段,對百姓 進行敲詐,挖空心思榨取中國百姓的膏血,劣跡斑斑;浪人的罪行 還有武裝走私、充當密探、編織間諜網,在中國各地刺探情報,成 了日本侵略者的有效侵略工具,是侵華的先行者、無惡不為;日本 浪人清末對中國的染指、破壞和滲透,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
1865 年(同治四年),時任廣東水師提督的卓興率水師於廣州 與虎門一带巡視防衛,已熟知夷人、倭人劣跡不勝枚舉,且對英國 等列強向中國大量輸入毒品鴉片、掠奪我國領土和資源的海盜行為 十分憤慨。他滿懷對侵略者以鐵蹄踐踏國土、欺負百姓的氣憤和衛 國護民的抱負,每每鼓勵兵勇:「忍餓骨立,猶守節不變;護佑中 華,吾心更不變。」不時向水師弟兄作愛國主義教育:「一息尚存, 要精忠報國。面對夷人時,應有血性、有骨氣、有尊嚴。」七月, 卓興率水師巡防隊在省城巡視,見有日本浪人聚眾欺詐百姓,肆無 忌憚當街搶掠;他義憤填膺,以擾亂社會罪立即令巡防隊將數浪人 拘押,再知會浪人堂館必須向受欺凌百姓賠禮道歉,長我中華威 風;省城百姓事後對卓興義舉無不額手稱慶。 在護衛省城時,他心裡裝著大清社稷,關心黎民百姓疾苦;為 保護民眾不受英、法夷人欺凌,卓興隨後在廣州組織了民眾自衛 隊,官民聯合,一起保衛家園,抵禦洋夷;平日率兵勇巡視,見到 民眾發生糾紛耐心調解,制止街頭毆鬥;如目睹英夷、法夷欺詐百 姓,必定嚴加訓斥,為百姓撐腰;使當時省城之夷人往往氣急敗 壞,對清軍卻又有幾分懼怕。 卓興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具卓識遠見,慧眼識英雄重英雄,先後為大清皇朝舉薦兩員能打勝仗的勇悍武將。
收服「大洪國」第一悍將」鄭金後,提請廣東提督昆壽奏報清 廷,准許卓興舉薦:鄭自領舊部為一營,名曰「安勇營」,歸卓軍帳 下,為大清効力,清廷准奏,賞鄭都司銜;卓興並為收在軍中的兩 兄弟改名,鄭金改為「鄭紹忠」其弟則改名「鄭繼忠」,以示决心棄 暗投明,為國盡忠;同治十二年清廷授鄭紹忠為潮州鎮總兵,鄭履 任後親率眾官備厚禮往潮州府城卓氏府邸致謝伯樂之恩;鄭紹忠後 官拜廣東水師提督及湖南提督,對卓興在他危難時的知遇之情一直 心存感激。 侯勉忠(「洪將」侯純戴)受卓興招安投降大清後,提了一個 要求:「絕不殺自己的兄弟,只殺外國人。」卓興答允他的要求,同 時亦為降將侯純戴改名「侯勉忠」,有「勉勵克己,效忠朝廷」之 意。
改名後的侯勉忠,成了大清一員武將,前往中越邊境戍邊,抗 擊法國侵略者,取得了「鎮南關大捷」。侯勉忠的軍隊協助清軍馮子 材部取得勝利,後立下軍功之後一路升遷,官至瓊州鎮總兵、記名 提督,從一品將軍。 卓興飽嚐民族苦難,歷盡腥風血雨,以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 之將傾的英雄氣慨,在烽火硝煙中衝鋒陷陣,在大時代的浪潮中激 揚飛濺;他一生把「愛拼才會贏」這句格言的精髓,演譯得淋漓盡致。卓興十五年間在戰場摸爬滾打,身先士卒,獲清廷連賞「格艮 吐巴圖魯」、「格良葉巴圖魯」兩封號,清廷又先後兩賜卓興家族 「三代一品封典」;這在清軍甚至清廷中極為罕見,尤其是後期所賞 的「格良葉巴圖魯」稱號,更屬清軍戰將中的最高榮譽,相等於現 代稱謂的「戰神」,這是皇上恩賜卓興的莫大榮耀;可謂子孫榮耀, 一門顯貴。 積德感恩 忠心報國 「一將功成萬骨枯」,卓興十五年間連串沙場征戰,威名震嶺 海。他自從軍欽廉,援剿漳、贛,轉戰潮、嘉,鏖兵於高、涼、 廣、肇之間,十有五年,解重圍者六,收復名城者五,摧城拔寨; 僅「長樂(五華)戰役」面對狡黠如狼的「太平天國四大天王」便 勇擒其三(分别是:「太平天國列王」黃宗保、「太平天國烈王」洪 桂芳、「太平天國來王」陸順德)。卓興積功以至節鉞,名炳旗常。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朝廷重臣如勞崇光、毛鴻賓都對其推崇 備至,大贊其:「水陸忠勇絕倫,為近今不可多得之名將。」「這卓 興,能從一介武夫,十五年內成為清朝的武臣巨擘,足見他才能超 卓,器宇非凡;便說是人中龍鳳,池中金鱗,亦不為過矣。」一代 「戰神」卓興,不愧為清軍的「名將之花」。
潮州卓府是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潮州市政府正在進行修復。
卓興一生馳騁沙場,護佑中華,功勳卓著,為國連年征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深沉剛毅而多智謀,對士卒嚴軍紀但同甘苦, 所以士卒都願意為他賣命,是清朝少有的常勝將軍,為清朝立下了 不朽的戰功,清廷多次褒獎他。滿清自入關便推廣漢化,但對漢人 依然是嚴防死守,卓興可謂對滿清政權忠心耿耿,雖戰功赫赫,頗 遭猜忌;即便如此,雖然是漢人居清朝軍中高位,仍然得不到滿清 的完全信任,於事業高峰,選擇急流勇退;慈禧太后留他在京任 職,被他以戰時傷患復發需休養為由婉拒。在長期憂國憂民中,卓興於 1879 年(清朝光緒五年)鬱鬱去逝,享年五十一歲。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史學記載:卓興「七 年,告病致仕」。「總戎總潮未四年,即思解組來歸田。捧還將印謝 國恩,願乞骸骨休林泉。告休於今十載矣,不見總戎出城市。升沈 黜陟兩不聞,閉戶種花抱幼子。」辭官後他曾對袍澤坦言:「得一官 不榮,失一官不辱。」朝中同僚對卓興辭官深感惋惜,可他笑著 說:「但求上無愧於天,下無愧於民;脫去官袍仍可以服務百姓,我 就想做個無冕的官。」 卓興辭官歸隱後,積德好施,提倡文教,改造民風,為百姓謀 福祉。他對子女要求嚴格,教誨有方,諄戒以「慎勿與人交水火, 好尊名節重丘山。」並且把「清正廉潔,眾樂為樂。」作為家風家 訓,告誡卓家後人要代代相傳,要懂得感恩;晚年以《呂氏春秋·諭大》:「天下之亂,無有安國;一國盡亂,無有安家;一家皆亂,無 有安身。」叮囑後人要做個為社稷,有愛國愛家情懷的人;教導子 孫「與人為善,禍已遠離,必有福報。」「德不孤,必有鄰。」故卓 氏後代裔孫,信守誡律,謹遵家訓,廉潔奉公,積德感恩,熱愛家國,熱心公益,服務社會。 為了大清江山的長治久安,卓興無愧於風雲變幻的時代,無愧 於忠心報効的祖國。
卓興為清皇朝清剿太平軍和粵、閩、贛、桂等 地撫民平亂立下赫赫戰功,創下豐功偉績,被譽為清朝「忠勇」名 將,堪稱典範。他面對晚清殘局,中興如夢,仍圖力挽狂瀾;以重 典治亂,深懷救國濟民的一腔熱忱,不敢懈怠地去踐行他的人生理 想,直到他魁梧壯碩的身軀了無聲息地倒在茫茫星野。 天妒英傑,英年早逝;光緒五年(1879 年),這位久經沙場的 一代「戰神」殞落,卓興去逝時年僅 五十一歲;喪禮時,潮州開元鎭國 禪寺老方丈親為卓興入殮前沐浴超渡,目睹其遍體傷痕纍纍,不禁 讚嘆:「卓大人實在是為國盡忠,體無完膚呀,汝必流芳彌久。」 慈禧太后乍聞噩耗深感惋惜:「卓興重武德,先皇頗器重,我大 清失一員忠勇大將;三軍易得,一將難求,卓興這樣的常勝將軍更 難求。」
光緒皇帝得悉後稱他為「我朝武臣巨擘」,對卓興思念不已。他備受歷任兩廣總督、重臣如勞崇光、毛鴻賓等之賞識,皆讚曰:「勇擔當,多奉獻;愛民武將,忠君報國;德秉千秋,光昭後 世;乃精忠昭日月,義氣貫乾坤之楷模。」
清末局勢處於風雲多變,1883 年(光緒九年)五月,法軍進攻 越南河內的紙橋,挑起中法戰爭;越南作為中國藩屬國,大清本能 地行使了宗主權力,中法戰爭因此爆發;清廷立即遣兵應戰,但清 軍連戰失利,大清皇帝及朝廷諸臣為調兵遣將禦敵費煞思量;連一 向極少揄揚戰將的晚清名臣左宗棠「國難思良將」,在卓興逝去四年 後,還於奏章中提到「如卓興尚在,堪當此重任。」指卓興「關鍵 時刻沖得上,危難關頭豁得出;其悍清軍罕有其匹,是戰將中出色 者,其他人難望其項背。」清朝後起用老將馮子材及被卓興賞識舉 薦為官的侯勉忠(原洪兵悍將)抗擊法軍,深入越南境內與法國侵 略軍決戰,取得「鎮南關大捷」,侯勉忠後官拜記名提督、從一品將 軍。 史志評價卓興:「忠勇出於天性,臨敵決勝出奇無窮,而治軍尤 嚴整,所過秋毫無犯,乃古名將之風,清朝並不多見的猛將。」
後記
沿著時光隧道往返,在穿越中回到現實。「回首向來蕭瑟處, 也無風雨也無晴。」往事如煙,重臨潮州府這座千年古城,她的歷 史文化底蕴,乃潮文化的寶藏;使我頓悟小少時對她熟視無睹的無知,徘徊在「斜陽草樹,尋常巷陌,」愈感依依不捨。我走在古城 江邊,登上金山半腰的北閣佛燈勝景,倚著欄杆眺望巍巍韓山,浩 浩韓江,聽著那滔滔韓水的拍擊濤聲,仿佛新時代正在奏響讚美 您,這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潮樂頌歌;我要把這悦耳濤聲,譜上 您的名字,正在煥發新春的千年古城--潮州府城! 「潮州自古多英傑,海陽國裏盡朝暉。」當我再次走進博物 館,凝視那藝術珍品般的聖旨亭,仰望那獨具匠心的建威將軍靈龕 座,一種神秘親切感便油然而生;這是一次歷史與現實的對話,仿佛一位偉岸、挺拔如山的戰神活脫脫地傲立面前;此際,我對先祖 充滿敬仰。
一樁樁救國撫民、驚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使我像陷 入角色裡感同身受。這些彌足珍貴的文物,見證了一段段歷史往 事;我好像聽到一聲聲嘹亮的號角響徹天際,激勵著勇士們為國為 民奮勇戰鬥;更尤如聽到一曲曲激昂凱歌,在歡迎英雄們的勝利歸 來,令人既感慨又感動;我的心裏,久久不能平復。這些寶貴文 物,仿佛都活起來,在用一種看似默默無聲但又震耳欲聾的方式, 發人深省。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隨著深入了解,史册的記載 就像訴說著往事,豐富了我對先輩的認知,使我敞開心扉,對先輩更敬畏。正因為有無數使我們引以為傲的先輩以及他們的英雄事 蹟,中華民族才具有良好的品德和優秀素養且極具韌性,無論任何 國家都征服不了我們這個偉大的民族。哪怕是曾經跌到了低谷,我們也一定會拼命追趕,努力奮鬥,直到贏得世界的敬重。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感謝先輩在歷史的印記中,帶給我們感 動,警醒我們勿忘初心。伴隨著新時代的來臨,我們「幸前人汗水 澆灌神州,看如今華夏再沐朝陽,冀明日巨龍騰飛九霄。」中華兒女將從民族的苦難與輝煌中汲取經驗和教訓,走向新的輝煌!
文章提供: 香港潮州商會會董卓啟燦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