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策略錯誤 泛民自食其果
於無聲處聽驚雷。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關於香港立法會議員資格問題的決定》,港府DQ四名民主派議員,十五名泛民主派議員「總辭」,香港政情短暫緩和後再次進入對抗期。
很明顯,這是中央依照中美對抗的新形勢為香港政壇立下的新規則。
以政治分析的角度來看,立法會缺少大批議員折損代表性,帶來民意非制度化表達的風險,不管怎麼說都是對體制的傷害。但縱觀近年表現,泛民主派落得此番下場只能說是自食其果。
此四名議員被DQ是因為尋求外國干預香港事務,甚至推動對中國或香港實施制裁。這是怎樣的幼稚?先不談愛國,請求外國制裁本國?單從政治倫理角度講這在任何國家都屬於「政治自殺」。然而這幾位朋友就做了,而且還覺得理所應當,被取消資格還自我感覺良好。這荒唐程度就好比踢足球在禁區內鏟人,還轉頭問裁判憑什麼判十二碼一樣。
再者,泛民議員更天真到以為美國的實力無比強,北京管治香港的決心和能力無比弱。尤其見到特朗普更是抑制不住興奮,一哄而上,以為等了這麼多年終於盼來對華強硬派執政就要一蹴而就,大搞「國際戰線」。然而最終得到的只有港區國安法、DQ和香港受損的戰略地位,未來連籌碼都湊不夠了。
這種巨嬰般的政治智商,真的是曠古未有。即便站在他們的立場,其行為也難以理解。
將時間線向前推,泛民早就出現了痴呆前兆。2014年反對普選方案,發動「佔中」以癱瘓城市的方法抗爭,以中央最重視的「繁榮、穩定」相要挾,引起北京憤怒,祭出「全面管治權」收緊政策。看最後泛民得到了什麼?一個無改變的選舉制度,一個更強勢的中央,沒有其他。
如果當初務實「袋住先」,2017年將有全民選票加持,泛民可以在特首選舉中影響民意,使制度更重視他們的要求;附帶而來的2020年立法會普選中,他們極可能佔更大優勢,這意味着更大的政治能量和更多資源,也會讓港府和建制派很頭疼。
再說,誰也沒說「袋住先」就不能再繼續爭取了,反正都要爭取,有了選票做籌碼難道不是更容易實現你們的理念?難道這個賬很難算嗎?完全是無本買賣。應該如何選擇真的很難理解嗎?
但很可惜,泛民的政治智商到這裡就戛然而止了。買公仔一次就要買全套,不買就躺在家門口不起來,你以為家長會對你怎樣?
從「佔中」開始,泛民和北京進入了對抗期。家長風格可能是很嚴厲,管教方法老派,但靠威脅絕對更不可能達到目的。以整個國家和一個城市的實力對比,以基本法的憲制安排,北京想治香港有100種方法,而香港只有兩種:1 增強香港競爭力,提高自身價值。2 取得北京的信任,協商解決矛盾。
然而,泛民這兩件事是一樣也沒做,反而做了大量相反操作。一再拖累甚至不惜「自殘式」破壞香港的發展,摧毀信任,拒絕溝通。有事不與北京協商,反而找美國談。就好像家裡有矛盾,你先把自己房間砸了,然後要找隔壁老王商量對策搞自己屋企,於是現在的結果就不難預測了。
當年傳統泛民與北京「又傾又砌」,兩邊至少了解對方想法,互不觸底線,不至於魚死網破。回頭看可以說當初北京稍顯保守,未能促成合作有些遺憾。但現在添馬到西環這麼近誰也不理誰,華盛頓那麼遠卻客似雲來。不知你們要搞什麼,那北京只能說:有話請同國安公署講了。
現在泛民「總辭」了,議會路線失效,國安法下街頭抗爭又不敢搞,「國際戰線」搞了一輪發現幾無收穫,不知泛民下一步想做什麼?做網絡直播嗎?下次還選不選了?如果選,要不然就按照人大常委會划下的新規進行,要不然就主動上京與中央協商,找出解決的辦法。不然與家長打冷戰,又不能搬出去住,你到底想怎樣?
「一國兩制」本身就是妥協的產物,是個矛盾綜合體,需要雙方良性互動才能運行。但最終如果「一國兩制」走不下去,香港絕對損失最大。以小事大以智,筆者奉勸泛民政客們,不要再算計選票,不要再水中追月。再不提高政治智商,結果只會傷害自己和香港的利益。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