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在山:要幫年輕人,施政報告應先從房策入手
今年施政報告公布前夕,一如以往引來媒體揣測。建制派包括民建聯、實政圓桌、建測規園界謝偉銓都曾於九月時要求政府向全民派發五千至一萬不等;近日有媒體就指「確診有五千」的方案由工聯會建議,期望可惠及「手停口停」市民。除了派錢,亦有媒體指施政報告將力推「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支援香港青年到大灣區城市工作一年。施政報告與其費盡心思派錢和強推年輕人仍然抗拒的大灣區就業計劃,倒不如思考如何完善房屋政策,更能惠及年輕人,解決社會深層次矛盾。
香港薪金升幅一直與通脹脫節、醫療或教育等基本福利有限、更未有全民退休保障;但相較這些,居住問題才是港人跨世代面對的「最終Boss」。最近數據顯示,港人要不吃不喝20.8年才可置業,成為全球房屋最難負擔的城市,港府要爭取年輕人支持,應先從房策入手。與此同時,疫情下多個行業卻同樣面對凍薪甚至減薪,受疫情直接打擊的行業更面臨大規模裁員,市民居住難題更嚴重,特別是不少年輕人已儲蓄多年,即使疫情下樓市有輕微下調,但仍未夠首期上車。
青年要成家立室,長遠需要有自置居所才能穩定下來,但不少青年既無力買私樓,收入又不符申請居屋或公屋資格。故港府應參考坊間智庫提議,為首置者提供銀行按揭以外的額外免息貸款,減輕首置者需支付的首期。有關計劃可以樓價800萬元為上限,涵蓋一手及二手的私人樓宇。有市場人士憂慮政府重推首次置業免息貸款「推人上車」,未來樓價下挫或令年輕人陷於負資產的深淵。但根據過往歷史,樓市即使短暫回調,在人口及市場流動資金增加帶來的剛性需求下,樓市只會保持升勢,故只要上車者以自住為目的、長線持有,問題不大。
政府亦應探討重推公屋「租者置其屋」計劃,房委會1998年曾推出租置計劃,容許租戶以市價約三至四成購買自住單位。計劃於2005/06年度完結時,有逾18萬個公屋單位獲住戶認購,成功售出約七成半單位,令香港市民自置居所的比率大幅提升。基層父母亦都希望可以將公屋當「祖屋」留給下一代,解決子女「有瓦遮頭」的問題,加上當時購入單位的市民如今單位已升值不少,也是「藏富於民」的德政。政府與其透過派錢、強推青年去大灣區工作等方法去爭取青年民心,倒不如從房策入手,徹底解決年輕人的一大怨氣源頭。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