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丹旭:「知華派」式微令人擔憂
美國著名學者、中國問題專家傅高義前天去世的消息,讓很多人感到突然。就在12月1日,他還越洋連線,參加北京香山論壇視頻研討會,就處於歷史轉折期的中美關係提出看法。
傅高義在發言時判斷,美國當選總統拜登給中美關係帶來新機會;他也主張,美國應承認中國對世界的貢獻,公平對待中國。
在中美矛盾激化的背景下,這番言論在北京看來非常客觀、公道,也符合這名學者對中國的一貫態度。
傅高義生於1930年,曾是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研究中心(現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主任,1990年代擔任過克林頓政府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的東亞國家情報官。
他精通中文和日文,是極少數對中日兩國社會有深刻研究的權威學者。因為撰寫《鄧小平時代》,傅高義被很多中國人熟知,也被北京視為能以「旁觀者」視角,解讀中國發展進程和社會變局的「中國通」。
雖是耄耋之年,傅高義這兩年還是頻繁發聲,為進入十字路口的中美關係提供思考。
去年7月,100多名熟悉中國和亞洲事務的美國學者及外交、軍事和商界人士發表「中國不是敵人」的公開信,傅高義是五名執筆人之一。今年4月,他再度和近百名美國前政要、專家學者,呼籲中美合作應對冠病帶來的全球危機。今年7月,傅高義還在《華盛頓郵報》發文,呼籲特朗普政府不要把中國人推向反美民族主義。
這名美國學者的去世,在中國引起不小反應。中國官方給予他相當高的評價與肯定,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前天在例行記者會上,以「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形容傅高義,並稱「我們將銘記他為推動中美關係所做的貢獻。」
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也在推特上表示哀悼,也形容傅高義是「傑出的中國學者」和「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他畢生致力於增進中美兩國人民的相互了解,對兩國友誼和關係作出重大貢獻」。
在中國的國際關係研究領域,不少曾經與傅高義有過接觸的學者,過去兩天也紛紛發文悼念,對這位德高望重的學者表達崇敬和哀思。哀悼的聲音之外,一些中國學者也對以傅高義為代表的美國「知華派」式微,以及西方世界能以客觀、務實和平和的態度看待中國的聲音削弱,表達惋惜和沮喪。
中美關係僵持的這兩年,在兩國關係中能起到正能量作用的「知華派」在凋零,是一個客觀現實。
美國傳統的「知華派」大都年事已高,還活躍在一線的非常少,而美國中青代的中國問題學者中,更多傾向從地緣政治角度看待中國崛起,以及北京對外投射的影響力和對美國全球領導力的威脅。像傅高義那樣真正了解中國,能在對中國歷史、文化和民族性的深刻了解基礎上,對中國做出分析和判斷的人少之又少。
更重要的是,當對華強硬變成美國政商學界和美國社會的共識、成為一種新的政治正確後,「知華派」發出的聲音正在被邊緣化,對美國政策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弱。這樣的背景下,美國對中國的分析和判斷,逐漸趨向令人擔憂的單一化。
同樣令人憂慮的是,由於中美關係急轉直下,中國對美國的分析和判斷,會不會也趨向單一化,贊同美國和理解美國的聲音,在中國會不會也被邊緣化?
中國官媒近來接二連三對「跪美」和「崇美」言論提出嚴厲批評,指「跪美」「崇美」者思想上患了「軟骨病」,在鬥爭中甘當「投降派」,甚至用「數典忘祖、助紂為虐」等極富鬥爭色彩的詞形容「跪美」「崇美」者。雖然中國主流的聲音還不至於走到要和美國徹底對抗,這種批判如果走向極端,是否會形成另一種驕傲自大和不理性?
「知華」的聲音在美國被壓制,如果中國也出現這樣的輿論氛圍,並不是好勢頭。在美國對華敵視下,北京應該設法避免累積不必要的相互厭惡;兩國如果要推進建設性對話,朝着競爭中有合作的關係發展,也需要清楚彼此的優缺點以及對方的顧慮和擔憂。此外,美國作為世界上最發達經濟體,也有很多有優點,而中國要變成現代化國家,在很多領域需要向歐美國家學習,這些都離不開「親美派」和「知美派」。
客觀地說,中美關係的結構性矛盾不會因為多一把「知華」或「知美」的聲音而消除,但兩國如果無法從對方的立場看待中美關係,對撞恐怕會越來越激烈。正因如此,少一個傅高義這樣同時了解美國與中國的學者,讓人如此惋惜。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