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通通識】黃冠彪:AI崛起
提起人工智能(AI),不得不提為人熟悉的科幻電影系列—「星際大戰」中可與人類溝通及工作的機械人C-3PO,以及於2004年上映的「智能叛變」。兩套電影中的AI,分別以機械人及中央AI兩種形式呈現,近似現時發展中的AI。AI在現實社會中發展得如火如荼,不過社會上亦有不少討論指出如果任意或錯誤使用AI,或會帶來私隱及失業等問題。筆者將於一連3期專欄向大家介紹AI的源起、運作模式以及應用。
早於50年代,研究AI的先驅者已提出,AI應具備解決複雜數學難題,以及擁有人類智慧等特質,以設計「會思考」的機器為目標;60年代,首款「自然語言處理」的程式面世,讓「機器」能夠理解人類語言;70年代,「自然語言處理」程式有賴於電腦的發展,無論在資料儲存及處理速度均有所提升,但同時各國投放於研究的資金亦相對減少,令不少研究團隊需要解散或縮小規模,使AI的研究與發展濟後;80年代,由於研究員在演算法上得到突破,傳統的AI模型及神經網絡模型得到改善,發展出「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令以往的難題得以解決,但距離真正成熟,並開發AI的應用程式還有一段距離。
直至千禧年代,AI得到普羅大眾的關注,亦令不少創科企業着手以AI為長線發展方向,投入大量資源於研究、開發、發展硬件配套及人才培訓等。AI於近20年的發展更為迅速,例如有一著名社交媒體平台於2010 年利用AI作臉部辨識,自動標記朋友在相關相片中。直至近年,臉部辨識的私隱問題被廣泛關注,歐盟、美國某些城市亦暫停臉部辨識技術對公眾的使用。美國一間知名電動車車廠的自動導航駕駛系統,其車內的硬件及傳感器結合了AI神經網絡及演算法,能即時辨認環境因素、交通燈信號、車速車距及障礙物等,完美地展示了AI技術的成熟程度。
圖 - 示範AI臉部辨識及情緒分析
IVE資訊科技學科提供的高級文憑課程,包括雲端系統、大數據、數據科學、人工智能、網絡安全及智能科技等,支援智慧城市年代,各界對資訊科技專才的殷切需求。課程涵蓋資訊及通訊科技,與多媒體及娛樂科技兩大範疇,全面迎合不同行業的需要,同時協助學生掌握最新的科技及應用,以備將來在充滿挑戰及急速變化的行業環境中發揮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