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數據:香港旅遊業幾近彈盡糧絕

2021-02-08
 
AAA

106005205.jpg

圖1 香港社交媒體近兩年對旅遊業整體關注度變化(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圖)

香港作為國際旅遊城市,旅遊業一直是支柱產業之一。但經歷一年多的疫情衝擊,如果說餐飲業還苟延殘喘,香港旅遊業已經是彈盡糧絕。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發現,由於過去一年全球疫情失控、香港防疫難以「清零」,訪港旅客與出境旅客數量暴跌逾9成甚至「歸零」,若不能盡快控制疫情以及尋求其他出路,香港旅遊業恐怕將難再有復甦機會。

如圖1所示,香港旅遊業面臨的危機早在2019年8月就已受到社交媒體關注,修例風波引發的大規模示威暴力活動致使遊客數量開始大幅減少,旅遊界立法會議員發出警告稱「黑暴」已重創本港旅遊業。而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後港府「封關」,進一步重挫本地旅遊業及相關產業。從海洋公園向政府要求注資維持經營、近40家旅行社倒閉,到去年10月份國泰裁員、港龍結業,涉事企業的規模越來越大。不過,社交媒體對旅遊業前景的關註度卻反而逐步下跌,反映出民眾對於旅遊業崩潰的狀態已習以為常甚至產生了麻痺厭倦感,對於旅遊業復甦的信心喪失殆盡。

106005207.jpg

圖2 香港社交媒體涉及旅遊業如何走出危機的聲量排名(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圖)

如圖2所示,在有關拯救香港旅遊業的方法當中,呼聲最高的就是加強防疫,以及恢復與內地通關。2003年SARS爆發對香港旅遊業亦造成過重創,當時正是疫後內地開通自由行,才於危急時刻挽救香港,為當時的香港經濟注入一針強心劑。故此次應對新冠疫情,許多人第一時間也是想到重開關口,恢復與內地自由行。背靠祖國的強大內循環,就能夠最大限度為香港旅遊業「兜底」。同時,亦有部分人認為應當拓寬思路,通過建立「旅行氣泡」與特定地區開放互通,或者更多開發本地旅遊需求,以緩解旅遊業客源不足的根本問題。然而不論是開拓境外市場,還是開發本地需求,首要前提都是控制疫情。只有疫情受控,防疫措施得以放寬,本地遊才能成行,恢復兩地通關才有可能,旅行氣泡才不會一戳就破。

106005209.jpg

圖3 香港社交媒體旅遊業負面情緒指數及旅遊業蕭條指數走勢對比(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圖)

如圖3所示,2019年下半年,香港爆發修例風波,甚至出現了明顯針對內地港人以及遊客的暴力活動,導致內地遊客大減,但由於國際旅遊並未受到明顯影響,整體尚能維持。但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後,各國紛紛收緊入境限制甚至推出「封城」「封國」政策,旅遊出行需求幾乎絕跡,令還未恢復過來的香港旅遊業雪上加霜,但政府遲遲沒有及時出手補貼拯救,激起了業界強烈的反彈。此後疫情不斷反復,兩地恢復通關時間一再推後,就連一度盛行的本地遊以及與新加坡建立的「旅行氣泡」,亦因為本港第四波疫情爆發而化為烏有,導致社交媒體負面情緒一直居高不下。

106005211.jpg

圖4 香港訪港總遊客與食肆總收益同比變化對比 (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圖)

106005213.jpg

圖5 香港旅遊業相關行業失業率和綜合失業率變化對比(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圖)

如圖4所示,經過對比發現,香港旅遊業遭受衝擊幅度晚於餐飲業,但受衝擊幅度遠遠大於餐飲業,特別是疫情爆發後香港旅遊業營收已經幾近歸零。旅遊業作為香港四大支柱產業之一,GDP直接貢獻比率雖然僅為0.4%,但其涉及的相關餐飲業、服務業以及零售業等等就業人數佔總體比例高達13.8%,高峰時期甚至接近20%。作為維繫如此龐大人口日常生計的支柱產業,一旦出現危機,就會造成大量人口失業或收入腰斬。如圖5所示,新冠疫情爆發後,旅遊業相關行業失業率與總體失業率的差距便愈發拉開,而與之伴隨的社交媒體反應旅遊業榮枯狀況的蕭條指數也同時不斷攀升。許多人都指出旅遊業高度依賴外部環境,而全球疫情蔓延無盡期,本身亦不是靠特區政府能夠應對或者改善的問題。而在兩地通行受限期間,內地亦在海南大力發展了免稅購物,未來更可能長期衝擊香港旅遊業的相對優勢。因此從長遠來看,政府亦應當考慮產業結構調整,減少對於旅遊業的過度依賴。

香港疫情持續已超一年,經濟活動儼然進入冰封期,尤其旅遊業已經深陷沼澤難以自救。在危急時刻,港府應堅持採取高強度防疫措施不鬆勁,儘快控制疫情、實現在「健康碼」基礎上的兩地通關,並全力推動經濟復甦,業界自身也需積極拓寬渠道、嘗試轉型,開拓多種多層次需求,在後疫情時代才能找到新的出路。

 

文章原刊於《中評網》。

 

延伸閱讀
  • 東北三省也有多個人氣景點,香港遊客在晚上到步行街「行街」,將樂而忘返,至少,大家沒有語言障礙,東北城市治安良好,購物講究秩序和輪候,貨真價實,商家較老實,對香港消費者而言,較容易接受

    朱家健  2023-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