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鴻達:大國競爭視野下的中國外交思考

2021-03-08
范鴻達
上海外國語大學志遠卓越學者
 
AAA

122222.jpg

隨着拜登政府上台後,美歐對跨大西洋合作的再次推崇,特朗普政府時期曾經短暫出現的中國和歐洲大國合作提升的跡象,正在漸漸逝去。美歐在諸多議題上聯合對付中國的局面已經再次形成。在中國與美歐大國關係難以突破的情勢下,中國必須注重對關鍵地區國家的外交開展。

今年2月16日,耶魯大學法學院蔡中曾中國中心發佈了題為《美歐對中國合作路線圖》的研究報告。該報告旨在探討美國和歐洲大國如何最有效地共同努力,以應對中國崛起所帶來的許多挑戰,列舉了美歐在對華政策方面,可能存在最多共同點的六大優先領域:貿易與投資、技術標準與法規、人權、氣候變化、冠狀病毒疫情與全球衛生、國際體系,而且每一個領域還都細分了幾個重點關注對象,比如在人權領域就涵蓋了新疆和香港問題。

這份報告說明,美歐在對待中國方面有很多共識。雖然現階段美歐對中國的基本訴求不同,歐洲大國對中國的最大訴求是合作謀利,美國對中國政策的基本出發點則是打壓遏制其崛起,2020年底歐洲不顧美國的反對,和中國簽署了《中歐投資協定》(CAI),就說明美歐在對華政策上的分歧。

但是,中國絕不能誇大美歐之間的分歧。歷經特朗普時期糟糕的美歐關係後,面對實力和國際影響力不斷上升的中國,不管是對「世界第二」提防有加的唯一超級大國美國,還是相對影響力不斷下降的歐洲大國,合作對付咄咄逼人的中國的慾望會更加強烈。冠病疫情和拜登政府的上台,將會增強二者在這方面的合作力度。

2020年美國大選後英、法、德迅速祝賀拜登勝選,鮮明體現了歐洲大國對特朗普政府的厭惡以及對拜登政府的期待。早在2020年11月16日,德法兩國外交部長就曾聯合在《華盛頓郵報》發表專欄文章,認為當選總統拜登可以讓跨大西洋合作成為可能;12月2日歐盟更是發佈「應對全球變化的新歐盟-美國議程」,從歐盟的角度對歐美合作進行了未來規劃。

拜登政府也屢次強調,美國會再次重視跨大西洋盟友之間的合作。比如,在今年2月19日舉行的慕尼黑國際安全會議上,拜登對歐洲盟友直言「美國回來了,跨大西洋聯盟回來了」「我們必須共同為與中國的長期戰略競爭做準備」。在同日舉行的七國集團峰會上,領導人也表示為了對抗「非市場導向」的政策和做法,以及確保公平的多邊全球貿易,他們要尋求對中國形成集體立場。

在當下美歐有如此合作需求的背景下,中國要與當今歐美大國建立密切友好關係相當困難。中國外交要努力找尋新的出路。筆者堅持近年來的觀點,那就是中國在與各國普遍保持友好或正常國家間關係的基礎上,要進一步重視與地區關鍵國家的關係發展,尤其要重視關鍵地區的關鍵國家。因為筆者主要從事中東區域國別研究,所以接下來就以中東為例,來闡述自己的這一主張。

中國與所有中東國家均保持着正常的國家間關係。在矛盾錯綜複雜的中東,中國可以和任何衝突一方交流,是個誰都不得罪的「老好人」,這是中國中東外交的一個優勢。但是,實力已經大幅度提升的中國,還未贏得中東國家的信賴,中東任何衝突一方,都還很難把自己的命運寄托在中國身上。

在一定程度上講,至少在中東,中國還並沒有把自己的國家實力,轉化為有效的國際影響力。迄今中國對中東關鍵國家的外交開展能力還有待提高。在沒有大國競爭的情況下,這一點還不是太明顯;一旦有了大國競爭,中國在中東的外交短板就很容易被發現。

近一年來,世界大國對中國的中東外交特別是中伊關係關注力度明顯提升,除了媒體上的相關報道外,筆者也有切身體會。2020年下半年的一段時間,英國、德國、美國的駐華使領館官員,接連向筆者所在單位發來請求會見的照會,希望能夠和筆者就中東問題和中伊關係交流。顯然,2020年6月伊朗政府宣布通過《伊中25年全面合作計劃》草案,以及此等框架對中伊關係的塑造,讓很多國家深感不安。

但是後來的事態發展,我們現在很清楚了。中國官方並沒有給予《伊中25年全面合作計劃》公開回應,而且至少在中國學者圈中,對伊朗政府的宣布行為還產生了一些其他看法。另一方面,伊朗國內對這個合作方案以及隨之而來的傳言反響強烈。結果,伊朗外交部很快就宣布,推遲與中國關於25年全面合作計劃的談判。

因為《伊中25年全面合作計劃》這個插曲,很遺憾伊朗國內對中國的負面看法上升了。事實上,阻止中國和伊朗的全面合作,正是美歐大國當下的中東外交選項之一。

拜登政府對伊朗態度的改變明顯可見。美國這屆政府上台後,立即踐行重返2015年伊朗核協議的競選主張。2月18日美國宣布,接受英法德的建議,願意重返伊朗核協議和伊朗直接談判。事實上長期的美伊對抗,早就有悖於美國國家利益了,華盛頓的聰明人不會永遠看不到這一點。與中國存在的幾乎全球領域的競爭,使得華盛頓更不能容忍伊朗這樣關鍵地區的關鍵國家,滑向中國一邊。

在伊朗遭受美國倡導的國際制裁的30多年中,中國一直和伊朗保持着相對較好的雙邊關係,這也是當下一些中國人認為伊朗要感恩中國的原因。但是國際關係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而且雙邊關係本就是一個互相需求的存在。有時候,一個稍縱即逝的機會,可以使兩國關係驟升;對事態發展敏感度不足,也可以讓雙邊關係降溫。

目前,是繼續「韜光養晦」還是要「有所作為」?關於這兩個外交主張的爭論,可能仍然困擾着中國外交的一些實踐者。在與歐美大國的關係難以突破的情勢下,已經被很多國家視為「世界第二」的中國,一定要注意對關鍵地區國家的外交開展。而且,「中國外交」顯然並非僅僅是中國外交部的工作,相關各部門要建立起更有效的協調機制。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外國遊客缺席,對中國來說並不會產生太大的傷害,不會像其他國家例如泰國或冰島,因為泰國、冰島的經濟嚴重依賴遊客。目前,中國遊客國內旅遊的支出比2019年更多。但儘管如此,中國仍有許多企業依賴外國遊客,少了外國人,意味說,中國失去向外國人展示積極形象的機會,當地導遊收入也銳減。

    銀鳴  2023-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