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家雄《路》雙職家庭流行下一代須更具自理能力
對於不少「雙職父母」來說,孩子上學一點也不輕鬆。日間要為接送孩子上、下課而奔波,晚間也要為其飲食起居操心。若同時要把工作事務帶回家中處理,就更是雪上加霜。回應上述問題,除了加強對這類家庭的支援,引入新教養方式,助「港孩」建立自理能力,也成為一種潮流。
家庭、工作兼顧難 易引發社會問題
「男主外,女主內」的模式,在香港已逐漸不再是常態。數年前有調查訪問了524名年齡介乎25至39歲,家庭月入超過二萬元的年青家庭,發現當中有七成三是「雙職家庭」。此調查更指出,接近四成受訪母親每日陪伴子女時間少於2小時,而父親方面更高達七成之多。這種家庭結構可能與許多社會問題有關,有大學教授在分析過學童自殺死亡個案後,發現部份低收入家庭父母工時長,缺乏親子溝通,甚至有雙職父母到小朋友已輕生,也未明底蘊。
彈性僱傭措施 照顧工作齊分擔
智經發表的研究有主張企業應推動彈性僱傭措施,以滿足有照顧責任的員工,如實行彈性工時,讓勞僱雙方可在彈性安排下各取所需。部分家長也可能會選擇將照顧子女的擔子「外判」,上述調查顯示,超過一半家長會尋求祖父母或全職傭工照顧子女。但子女與父母相處時間少,除了會影響親子關係,也可能會削弱孩子的自理能力,某程度上又再增加了父母的負擔。
培養子女自立自強 減輕爸媽壓力
調查發現,在約500名受訪本地家長當中,逾六成表示子女不會幫忙做家務,更有接近八成家長稱其子女不會自己更換衣服;而稱子女不會自己洗澡及收拾整理自己物品的家長,也分別達到61%和57%。近三成家長認為,家務由父母或傭人代勞,是導致上述現象的主要原因。
培養孩子更佳的自理能力是理想的做法。不但可從根本減輕父母操心日常大小事務的壓力,對孩子成長也有益處。甚至有研究提出,過分「溫室化」的育兒方式,可能與患有焦慮症的兒童及青少年人數激增存在關係。在香港,如何培養孩子更佳的自理能力,也受到關注。常見的途徑如鼓勵幼兒在暑假時參與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如洗碗、開飯等。在美國,更有心理醫生描繪出一條兒童通往獨立之路,包括在兒童六至七歲時要學會在不用刀的情況下製作三文治;在10至13歲時要在沒有成人陪同下步行或騎腳踏車上學;在14至17歲時甚至要嘗試獨自一人去外地旅行等。
須營造有利自理的環境
美國方案可能過於「激進」,因孩子多少會冒一定的安全風險。在香港有興起以在家也可以驅動兒童自立和培養自理能力作訓練焦點。以廚房為例,這通常會被家長視為孩子的「禁區」,但如果孩子想在廚房中幫忙,家長又肯花時間教孩子,可在廚房準備小工作桌和符合兒童尺寸的基本工具,讓他們攪拌冷食、洗菜,或練習擺碗筷。同樣道理,如果要培養孩子從小做家務的習慣,就要準備適合兒童尺寸的掃把、水桶等。
專家強調,這些訓練的目的不是讓孩子變成「家務小精靈」,因為他們想參與家務的目的往往是為了吸引注意力,獲得父母肯定,因此做家務時家長宜陪伴在側,不應讓孩子獨力完成。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