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啟雄:中國教育改革的背後

2021-10-06
李啟雄
民主思路成員、國際多元生命教育發展學校校長
 
AAA

 shutterstock_525764818.jpg


在打開話匣子前,我欲先從「人民、國民、公民」的分別簡易角度辨識,當中或許我們可從身份的良知,以致社會責任的輕重區別自有答案。
皆因近月中央推出「教育雙減」政策,有人不知所措、有人叫苦連天,但倘若細心思考,當中不難發現最終希望降低育兒成本與憂慮,提升我國生育率,好讓回到長遠人口規劃發展,如我們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公民,必須明白箇中道理、更要懂得配合。
此外,中國政府大張旗鼓地推動「雙減」政策,其中嚴禁校外培訓課程以「高盈利、宣恐懼」的做法。藉此意識榨取家長們「求安心」不良營銷。正因這種營商手法乃在於「道德」二字。換言之,措施指減輕孩子的作業負擔及一系列昂貴培訓班,避免家長們帶來長遠負擔與煩惱之伸延。
另外,中小學生由於競爭激烈,升學和高考壓力非常大,學生和家長常常出現考試恐懼,為了升學充裝勝算,迫使學生每天作業負擔沉重、更要時刻在題海中掙扎求存,家長亦為孩子未能逹標變得憂心緊緊。
言簡意賅,天下萬事、古往今來、都離不開一個「理」字。這場教育角力參與者,皆盼能在恐懼中檢驗出真理標準,豈料「異為引力」下,弄出成績好才能稱得上好孩子、好學生的標準。大家倒不去解決問題根本性,反過來要去解決提出問題的家長或學生,這是甚麼道理?所以改革教育是必需的。
最後,無論中國還是香港教育也好,我們都擁有同樣問題,其中主要敗於僵化的體制操作,並且常用單一標準量化孩子的當下、將來、成功、成就等。然而,在教育路上的學生、老師及家長彼此都失去應有樂趣與夢想,更衍變「三輸」局面。
此況醫聖華佗如再世,縱使能治好人們的病體、却不能醫治人們的心,治病與治國,皆可同源同理、殊途同歸。孩子們的學思歷程,理應有無限可能,但若背包沉重又豈能樂見作為、更談不上對生命的觸動及多元創造力必然失去。所以藉此改革,定可重啟他們對學習的嚮往,活着不只是苦幹,而是懂得甚麼叫「真樂趣。」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加強學校師資的培訓和支援,幫助他們掌握各種日新月異的科技和技能,只有軟硬件都能全方位提昇,讓學生在日常學習亦能得到支持和啟發,香港才可以真正培養具創科能力和視野的人才。

    政賢力量  2022-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