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然:香港的中史教育非常需要《覺醒年代》

2021-07-16
悠然
學研社成員、香港資深政治評論員
 
AAA

WhatsApp Image 2021-07-15 at 17.48.12 (3).jpeg

百多年來,中國究竟是怎樣走向復興的?

筆者在港幼、小、中、大的殖民教育下長大,能接觸近代史就只有中學短短半年多,感覺是「事多人多混亂不堪,民貧國弱悲從中來」。後來研究了港英的殖民教育政策,才知那是有意為之的。1952年港英有一個《中文科檢討委員會報告書》,提到既要肯定中國文化,但又不能鼓吹民族自信和仇外想法,簡言之,就是可以頌讚古代中國,但要和現代中國割裂開來,以防範因歷史教育而出現的民族主義,進而威脅到港英的殖民統治。

這種教育政策核心有二,其一是非政治化,最重要的是和殖民有關的內容都切割開來;其二是去處境化,特別是鴉片先戰爭後的中國自強故事。所以在香港讀中學中史的人都會發現,自乾隆以後,中國彷彿着了魔,幾乎沒有好消息,國破家亡,戰爭頻繁,並一次次的戰敗,這樣編課的目的是削弱民族情感元素,帶來的是民族自卑和反民族傾向。

戰後,大量國民黨文人來港,並且進入了教育系統,他們雖然有強烈的中華民族認同,但有更強烈的國是共非的立場,於是,新中國在對外戰場上的所向披靡、在建設、教育、防役和科技上的成就,不僅被一筆帶過,還在反右、饑荒、文革等概念對沖下,變得一文不值。

筆者在八十年代的中學中,還聽中史老師講「北望神州、哀歎不已」、「中國往何處去?」等自五四以來已有的問題,殊不知80年代的中國,已是聯合國五強之一,是中俄美三大角中處最有利的位置的一角,更是已擁有初步的工業體系、文盲率不足一成、厚積薄發即將起飛的超級大國。

回歸以後,港英殖民有意為之的國史畸形教育,不但沒有清算,反而在中史改革和引入通識下,那些已被洗腦的教師更無忌憚地抹黑當代中國,我們從反國民教育示威、佔中、黑暴等諸多事件中,看到年青人那種歇斯底里的反民族意識和恨國家立場,他們不僅沒有從中國復興中得到丁點的民族認同和自豪感,反而視這個由幾代仁人志士投入的偉大事業為邪惡不堪,就會知道香港在現代史、民族史等教育是完全失敗的。

所以,如果把回歸以後的所有學生對民族認知問題都簡單歸咎於通識科,是以偏概全的,這是自英國殖民統治香港後經營上百年的事,特別是戰後通過一系列教育政策改革一以貫之的,加上回歸後的特區政府卻輕而易舉的放棄這個教育陣地,才造成今天年青人反華恨國的情況。

回到本文的開端,中國究竟是怎樣走向復興的?

中國復興的大轉折,就發生在辛亥革命後和共產黨成立前之間的十年思想啟蒙運動,最近內地熱播的電視劇《覺醒年代》就是詳細重構這段歷史,這段歷史複雜多變又曲折離奇,《覺醒年代》還要把各人主張、處境、困局、衝突和突破交待得清清楚楚,還要拍來引人入勝,是近年不可多得的精品和妙品,筆者建議把《覺醒年代》引入作香港中學中史教材,讓年青一代能更立體地了解中國革命的必要和前人的勤辛。

要在香港歷史教育奪回思想陣地,這是撥亂反正的第一步,為民心真正回歸打好基礎。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